“这里不减速。”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作曲家杨乃林叫停了乐团的演奏,对指挥李飚说。“可您谱子上写的‘渐慢’。”“减一点,减一点。”两人你来我往、“讨价还价”的对话逗笑了大家。
李飚随即又挥起双手,京胡拔起了精气神,交响乐铺成厚重的底色,二百三十年前徽班沿着运河进京的盛况仿佛拨开历史的烟云,走到了人们眼前——效果果然比刚才要好。一遍奏完,杨乃林带着乐手们鼓起了掌。这段名为“一船春风载二黄”的音乐来自大型京剧交响套曲《京城大运河》。12月2日和3日,《京城大运河》即将在国家大剧院首演。
一部套曲展现运河2500年
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的邗沟,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组成,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经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古代运河。大运河更与北京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京城大运河》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出品,北京交响乐团、北京京剧院联合制作,深度聚焦京杭大运河的北京段。作曲杨乃林,作词翁思再、李东才,导演孔洁,舞美设计丁丁等组成了强大的主创阵容,历时一年采风,挖掘大运河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和故事流传。首演时,北京交响乐团艺术总监李飚将执棒北京交响乐团、北京京剧院、北京音协合唱团,携手杜镇杰、李宏图、迟小秋、朱强等京剧名家共同登台。
《京城大运河》共分为五个部分:序曲、第一乐章《一支塔影见通州》、第二乐章《天上的星星郭守敬》、第三乐章《漂来的北京城》、第四乐章《致敬大运河》。据翁思再介绍,郭守敬兴修京城水系、曹雪芹于运河南北穿梭终成《红楼梦》、徽班沿运河进京诞育国粹京剧等历史大事件,都将在《京城大运河》中娓娓道来。
京剧与交响乐融合非易事
但京剧与交响乐的结合并非易事。类似李飚与杨乃林之间的小小“争论”,始终伴随着这部作品。“‘融’是最难做到的。”此前从未与京剧有过合作的李飚这次遇上了难题。为了保证音响效果,交响乐队与京剧乐队之间放置了一道有机玻璃,而这薄薄一层玻璃的“阻隔”,远比看起来要更难跨越。“比如交响乐、京剧的弦乐声部怎么搭配起来。”排练时,李飚时常要停下来,提醒京剧琴师多听听乐队的声音,同时告诉小提琴手们别刻意模仿京胡的演奏方法,否则就成了“四不像”,“我们不能完全按照京剧的方式来演奏,还要加入交响乐自身的特点。”找到彼此共同的“呼吸点”,是《京城大运河》的难点所在。
根据实际的排练效果,杨乃林一直在修改谱子的速度、力度、弓法等细节。“既展示京剧,又不同于戏曲舞台上表演的京剧;既展示交响乐,又必须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这是我们创作时一直坚持的想法。”不过,擅长京剧创作、曾谱写过《梨花颂》的杨乃林,有时也犯难:正如让李飚也皱眉头的,京剧乐队与交响乐队是两个体系,在作曲层面上要兼顾两者,实属不易;第一乐章中有“通州号子运河人”一段,想要表现漕运工人的沧桑豪迈,“通州号子”必不可少,可京剧中原本没有“号子”;京剧与合唱的结合同样不容易,“合唱演员是美声唱法,发声上就和京剧不一样”……在京剧原有的艺术形式上守正创新,是杨乃林这次创作中的挑战。
京剧名家胡文阁也深有同感,首演时,他将与谭正岩共同献唱“一船春风载二黄”。“平时我主要演传统戏,这次是全新的尝试,排练的难度确实很大。”胡文阁坦言相告,“跟交响乐合作的新创唱腔,不太适合男旦演唱,男旦用小嗓,在演绎这类作品时有弱势,但我会努力克服,不让观众失望。”
帆起帆落 营造“仪式感”
不同于一般的音乐会,《京城大运河》将综合舞美、灯光、多媒体等多种舞台元素共同呈现。导演孔洁觉得,取自大运河这个宏大的题材,演出一定要有“仪式感”。舞美设计丁丁运用了16块以“船帆”为主体意象的屏幕,前区的8块屏幕可以自由升降,模拟运河上的帆起帆落,同时也是投影画面的重要载体。唱段间,投影等多媒体将呈现更多背景信息,以“音断画不断”的效果,让观众们全面了解大运河的历史变迁。
孔洁同时还需要在舞台上为演员们寻找“支点”。《京城大运河》篇幅巨大,不同的唱段里,叙述主体和他们所处的时空常常发生变化,以至于服装师向孔洁“抱怨”,不知道到底该给演员们穿什么衣服。“只有知道自己是什么身份,才会知道用什么状态出现在舞台上。”孔洁和主创团队选择了“角色化”的方式,利用服装、灯光、表演区域等,赋予演员更多“底气”。比如在“一船春风载二黄”中,胡文阁、谭正岩一旦一生,是徽班进京时戏曲艺人的化身,“我们给谭正岩老师穿的是长衫,给胡文阁老师在长衫的基础上又穿了一件绸缎的小褂子,参照的是梅兰芳先生的便装照,让旦行和生行有所区分。”孔洁说,“‘角色化’其实就是把唱词具体化、情绪化,既符合规定的情景,演员也知道自己在演什么。”
本报记者 高倩 方非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