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 干货 消费 评论 学院 滚动
风投 科技 创业 业内 要闻
远离电信欺诈 这些针对“一老一小”的电信诈骗要注意啦
发布日期: 2021-07-30 10:48:28 来源: 南京晨报/爱南京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电信欺诈的形式也不断花样翻新。尤其是老年人识骗防诈和抗风险能力都比较弱,容易成为犯罪分子实施欺诈的对象。而青少年由于涉世未深,也成为了犯罪分子盯上的重点目标之一。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近日推出了系列的防范欺诈案例分析,尤其针对“一老一小”提出了特别提醒。

【容易针对老年人的骗局】

案例1:警惕“高额收益”理财欺诈

骗子冒充理财“导师”拉人进社交应用群,以高额收益为名骗取受害人投资款。刘爷爷见群内人在“导师”推荐的投资应用里赚了钱,于是也动心了,且首次投资就取得相当可观的收益,随即追加投资2万元。但再次登录时,刘爷爷却发现无法登录,“导师”也不见了踪影。刘爷爷才发现自己被骗了。

手法揭秘:骗子利用人们的爱财心理,以高额收益为诱饵骗取受害人钱财。实际上,群内大多数账号是做局人,专门负责造势引诱目标上钩。一旦受害人按照“导师”指示进行投资,资金很可能有去无回。

案例2:警惕保健品销售欺诈

公园里不时出现一些自称“中医专家”的人,热心为群众提供免费体检。周奶奶去公园散步时,也遇到了这样的热心“专家”。体检下来,“专家”称其健康不容乐观,并耐心地向她讲解了拖延不管的严重后果。最后周奶奶在“专家”的推荐和反复劝说下,购买了2万元的保健品。服用三天后,她出现了腹泻等不适,再联系“专家”时发现电话无人接听,公园里也不见“专家”踪影。周奶奶顿时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了。

手法揭秘:骗子利用老人关注身体健康的心理,陈述虚假健康状况,引发老年人恐慌情绪,诱导老年人高价购买所谓的“报检批”。

案例3:警惕谎称亲友出事的欺诈

骗子伪装成公安民警给老年人打电话声称其子女被拘留,需要交纳“保证金“救人。吴爷爷接到电话立马就蒙了,恍惚中觉得电话里的声音就是自己儿子的,慌慌张张地按照假警察的要求支付了1万元。晚上回家吴爷爷见到儿子平安无恙还暗自庆幸,后来才知道根本没有这回事。

手法揭秘:骗子利用老年人关心子女、怕他们出事的心理,谎报情况引发老年人紧张情绪,进而实施诈骗。

案例4:警惕抵押房屋理财坑人

骗子打着“以房养老”的旗号,诱导老年人办理房屋抵押。何奶奶在朋友的引荐下加入理财平台,了解到“抵押”房屋3个月可拿到150万元,拿去买理财又有5万元收益,保证稳赚不赔,于是就动了心。骗子拿着厚厚一叠合同催促何奶奶赶紧签名,以免耽误赚钱,何奶奶便急急忙忙签了合同。一个多月后,有人来到何奶奶家让她搬离,原来何奶奶的房子已经被过户了,何奶奶听后顿时瘫倒在地。

手法揭秘:本例中签订的“抵押合同”其实是房屋处置委托合同,老人将房子处置权委托给了对方。涉及大额资产处置时,老年 人一定要在子女陪同下审慎签订合同,并到正规公证机构办理相关手续。

【容易针对青少年的骗局】

案例1:警惕成为洗钱犯罪“帮凶”

大学生小王受师兄委托,在“校园兼职”群里发布招聘广告“游戏代充兼职,工作轻松,日薪现结”,同时要求应聘的学生提供银行卡“四件套”(银行卡、身份证、手机卡、U盾)、收款码等信息。不少同学前来应聘,小王把应聘者信息打包传给了师兄。谁知警察找上门来,原来小王的师兄涉嫌利用多人身份信息虚开账户进行洗钱。

手法揭秘:出借银行账户是违反金融管理法规的行为。警惕不法分子以“兼职”“招聘”为由,骗取个人身份信息和账户信息,从事“跑分”“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

案例2:警惕网络招聘“保证金”套路

受疫情影响,在外地上学的大四学生小卢迟迟未能返校,找工作的事也还没有着落。他在网上无意间看到一则招聘广告,并表明“可在家网上办公,轻轻松松赚佣金”,于是决定先干干再说。小卢与对方联系后对方谎称职位竞争激烈,若有诚意需先上传身份资料并交纳1000元保证金。小卢没多想就赶紧支付了保证金,满心期待地等通知,却被对方拉黑。

手法揭秘:参加网络招聘应首先核实对方真实情况。对于声称求职者需先交纳“保证金”“考试费”等费用的情况,一定要谨慎对待、仔细鉴别,警惕落入骗子的圈套。

案例3:警惕落入“校园贷”连环套

大学生小张曾注册校园贷账户,但长时间未使用就忘了注销。小张接到自称是网贷客服打来的电话,对方要求他注销校园贷账户,否则将影响个人征信。小张正在找工作,也没多想就按对方引导进行了验证、绑卡等一系列操作。然而,一个月后小张收到了多家网贷平台寄来的账单。原来当时小张未加留意进行的操作,其实是新申请贷款流程。

手法揭秘:“校园贷”花样繁多,骗术层出不穷,应注意区分“校园贷”和正规金融服务产品的区别。凡是未经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进入校园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仲敏实习生 江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