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2月,《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复函同意,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层面批复的都市圈规划。南京市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南京都市圈10个地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665.68亿元,经济总量较上年扩大4915亿元。南京GDP总量居都市圈各地区首位,占都市圈的35.0%。
统计数据表明,一年来,南京都市圈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经济发展呈现强劲韧性,彰显高质量发展特质,一体化程度持续提高,实现“十四五”发展良好开局。
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2021年,南京都市圈10个地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665.68亿元,经济总量较上年扩大4915亿元。都市圈占全国的比重为4.1%,与上年持平,占长三角的比重为16.9%。都市圈10个地区中有8个地区的GDP增速高于全国。
2021年,都市圈第一产业增加值2032.60亿元,占全国比重2.4%,占长三角比重19.6%;第二产业增加值20330.06亿元,占全国比重4.5%,占长三角比重18.1%;第三产业增加值24303.01亿元,占全国比重4.0%,占长三角比重15.8%。随着都市圈产业强链补链协同推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随着都市圈产业强链补链协同推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21年,南京都市圈三次产业结构由2020年的4.7:42.5:52.9调整为4.3:43.6:52.1。
双循环战略下,实体经济对经济的压舱石作用更为凸显。2021年,南京都市圈工业生产稳步发展,成为地区经济稳定的关键。都市圈10个地区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高于全国。全年都市圈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48529.45亿元,占全国比重为3.8%;增长22.2%,增幅高出全国2.8个百分点。都市圈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3164.66亿元,占全国比重3.6%,占长三角比重14.5%。
2021年都市圈第三产业增加值24303.01亿元,10个地区三产占比超过40%,南京、淮安、芜湖三产占比高于二产。全年都市圈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10212.17亿元,增长18.3%。都市圈规上服务业利润总额640.13亿元,增长18.7%。都市圈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占长三角比重10.4%、7.0%。
消费持续恢复,外贸外资较快增长
消费占全国比重提升。2021年南京都市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384.33亿元,都市圈占全国比重4.2%,较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占长三角比重16.5%。南京、芜湖、淮安社零总额居都市圈前3位。都市圈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3.8%,增速高出全国0.8个百分点。
2021年南京都市圈实现进出口总额10736.47亿元,同比增长20.9%;都市圈占全国比重2.7%,占长三角比重7.6%,占比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都市圈实现出口总额7063.15亿元,同比增长21.8%,增速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都市圈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3.2%,占长三角比重8.6%,占比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全年都市圈实际利用外资186.54亿美元,都市圈占全国和长三角比重分别10.8%、20.0%。
从全体居民收入看,2021年,都市圈10个地区的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均达到或超过全国,都市圈7个地区收入总量超过全国,其中,南京、金坛、镇江分别为66140元、51004元、50360元,居都市圈前3位,溧阳、马鞍山、扬州、芜湖超过4万元。
产业布局功能互补,加快区域深度融合
自去年2月《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以来,都市圈各地区坚持合作共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都市圈规模持续扩大,高质量发展稳步前行。统计部门根据统计数据分析建议,2022年,南京都市圈各地区要按照“十四五”规划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精准布局,深耕发展,培育新经济引擎,加快区域深度融合,各地区携手书写现代化都市圈发展新篇章。
推进都市圈区域一体化建设。以全国同城化发展样板区为目标,围绕公共服务共享、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健全区域产业链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推动都市圈同城化建设。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东风”,更加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除了都市圈内各城市融合发展外,还应加强与上海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的合作共建,实现都市圈之间的优势互补,助力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发展。
加强都市圈产业链融合发展。在产业布局上,顺应产业发展潮流,整合都市圈各地区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资源,构建合理的产业结构梯度,实现产业的错位分工、功能互补和产业链的转移优化、延伸,形成完整产业链和优势产业集群。以宁淮两市打造的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为试点,高质量推进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等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探索建设跨区域合作发展平台。
强化毗邻区政策协同落地。破除“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为更快实现南京都市圈“东进”“西融”,都市圈毗邻区各级政府、部门需协同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交通建设规划、公共服务供给开放共享政策等,通过多方参与、互联互通的治理体系,创新都市圈常态化协商、政策协调、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等协同机制。发挥南京的科教资源丰富、服务型经济发达、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等方面优势,带动其他地区共同打造合作分工、共建共享、创新发展的都市圈格局。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黄琳燕通讯员 宁统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