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读诗、线上直播、非遗创作,南京文艺界积极行动起来
“艺”起抗疫 温暖“宁”心
“浮云游子意,明月故乡情”,南京籍演员梅婷温暖的声音在朋友圈刷屏;老人去做核酸检测不会用智能手机,现场工作人员热情帮忙,这一刻被非遗传承人吴治平用栩栩如生的剪纸记录下来;疫情期间没有线下演出,南京溧庆黄梅戏剧团和南京音乐广播《音乐云现场》开启线上直播……面对疫情,南京文艺界积极行动起来,用各种方式“艺”起抗疫,丰富市民“慢生活”。
为“宁”读诗,传递温暖人心的力量
3月21日是国际诗歌节,“南京,我想为你读首诗”声音盲盒线上公益活动在这一天开启。全市文化名人、各行业工作者等,以读一首诗的方式,向南京、向抗疫一线送上美好的“声音祝福”。他们中有诗人韩东,作家赵本夫,演员梅婷、郭广平、常小川,京剧演员范乐新,越剧演员李晓旭,相声演员陈峰宁,主持人贺笑、周学,作曲家、演奏家卞留念,人文摄影师刘方,抖音创作者猴哥说车、小鱼海棠、菲哥一张嘴,网络作家赖尔……还有普通医护人员、社区志愿者、外卖小哥、学生、媒体工作者、在宁外国人等。
南京诗人韩东问候所有身在南京的人——“诗歌可以给人带来力量,至少也能给人带来温暖。”他朗诵了他的诗歌《火车》:“当火车从远方经过,因为遥远所以蜿蜒,因为黑夜所以动听,因为你,使我看见了良辰美景……”
作家赵本夫为本次活动即兴创作了一首古体诗《黑墨营抒怀》,让大家再忙碌也要看看城市的美景——“黑墨营下埋残剑,金戈铁马已久远。唯见天际紫金月,千年长风造名山。”就读于南京大学的泰国留学生陈丽华,朗诵了《梦》——“春天里,花占领了天空。再不需要蝴蝶,每朵花,都有轻柔的翅膀……”
南京市作协的会员们,也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不少是诗歌。吴月华写下一首《风雨中的你》,致敬抗疫工作者。夏子豪以一首《南京战疫》,展示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的南京人形象。
一首首动人的诗歌,在这个特殊的春天,传递着来自世界“文学之都”诗意关怀和温暖人心的精神力量。
线上直播,黄梅戏、音乐会丰富“慢生活”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3月21日晚7点,黄梅戏《天仙配》的演出准时出现在南京溧庆黄梅戏剧团的抖音直播间,让很多戏迷惊喜。疫情期间,该团每晚都将进行线上直播,带来精彩的黄梅戏演出,为市民“慢生活”提供更多“文艺食粮”。
南京溧庆黄梅戏剧团来自南京溧水,是一家群众文艺团队,平常每年演出600场左右。除了溧水本地,还常年在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巡回演出。最多一次密集性的演出长达近20天。疫情打乱了他们的演出计划,但在线上直播演出,让他们依然像以前那样忙碌着。“演职人员就住在团里,封闭化管理。”
除了黄梅戏,观众还可以线上欣赏音乐会。3月21日起,南京音乐广播《音乐云现场》每晚7点至8点在牛咔视频App、抖音、快手同步直播。南京音乐广播主持人和专业音乐团队一起,采用云技术直播,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如亲临现场般欣赏到美妙音乐。
非遗助力,剪纸传承人“裁”出抗疫瞬间
“拿起剪刀,为防疫尽自己的一份力。”南京非遗剪纸传承人吴治平,两年来用一双巧手,创作了几十幅战疫的剪纸作品,有的表达对一线医护人员的致敬,也有的宣传防疫知识,呼吁大家少流动、不聚集,做好个人防护。
3月18日,吴治平去南京溧水区晶桥镇孔家村委会做核酸检测,排在他前面的一名农民,因为年纪较大不会操作智能手机,但在现场的志愿者和民警热情细致的帮助下,他顺利完成了核酸检测。“当时,我就拿起手机将这个过程拍下来了。”吴治平说。画面上,这名农民老大爷脚上的胶鞋还沾着泥巴,显然是在地里干活时抽空赶来的。疫情之下,每一个人的积极主动配合也非常重要。吴治平回去后就创作了一幅剪纸作品,简单的一个画面,体现了疫情之下,大家的坚守与温暖。
“今天啊做核酸啦?”简单的7个字,浓浓的南京味儿,就像那句富有南京特色的“啊要辣油啊?”一样。在吴治平创作的一幅作品《今天啊做核酸啦》中,穿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正在为一个姑娘做核酸检测。医护人员哈着腰低着头,眼神专注而耐心,姑娘仰着头张着嘴,细节传神。
“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虽然无法作为一线人员去‘战斗’,但是也想贡献自己的力量。”吴治平告诉记者,“就像摄影师用镜头记录历史,我要用自己手中的这把剪刀‘裁’出抗疫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