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候,我们更该挺身而出”
南京好人的抗疫故事
身为“南京好市民”的他,虽年过六旬,但每一次抗疫都有他的身影;身为“南京好人”的她,每天步行超过2万步,只为抗疫物资第一时间送达群众手中;身为“中国好人”的她,身患疾病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认真准备每一节网课,隔着屏幕关爱每一名学生。
作为博爱之都,南京从不缺“好人”,关键时候,“好人们”更是挺身而出,积极参与疫情相关的防控、帮扶等工作。先进典型是有形的正能量,也是鲜活的价值观,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模范的担当和力量,引领群众一起向上向善。
“关键时候,我要给群众树好榜样”
“我报名,我熟悉村里情况。”3月12日,根据溧水区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指挥部要求,晶桥镇需要在第一时间组织1000多名党员志愿者和网格员开展“敲门行动”,进行“地毯式”上门走访排查。魏和根知道后,赶紧跑到杭村社区党总支报了名。
66岁的魏和根退休前是一所乡村小学的科技老师,站在三尺讲台30多年,他点燃了一批又一批乡村少年儿童心中那盏科技之灯,学校共有400多件科技发明在国家、省、市、区获奖。退休后,他退而不休,又成立了魏老师工作室,义务传授乡村孩子科技知识,培养孩子们从小学习科学、热爱科学。魏和根的行为感动了很多人,他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南京好市民”、“最美溧水人”等荣誉称号。
3月,又一轮疫情来袭,魏和根坐不住了,主动请缨成为一名防疫志愿者。家里人担心他,本来身体就不好,病毒传染性又强,劝他在家歇歇,可他不同意,“我能获得那么多荣誉,代表了乡里乡亲的信任,关键时候,我怎么能歇着?我要给群众树好榜样!”
此后的每一天,魏和根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挨家挨户进行排查,每到一户,他都详细询问住户的家庭成员信息、旅居史等情况,一一做好记录。
社区防疫卡口缺人,魏和根赶过去支援,给外来人员测量体温,查验苏康码、行程码,登记个人信息……不论刮风下雨,他始终坚守阵地,有时从卡口回来时已深夜,第二天一早他又穿上红色志愿服务背心出了门。
这已经是魏和根第三次参加“抗疫”。2020年疫情发生后,正在住院的他为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捐款1000元;2021年7月,南京禄口国际机场聚集性疫情发生后,魏和根向社区党总支提交了“请战书”,冒着烈日在村设卡点连续值守20多天。
魏和根的行为让居民们敬佩不已。杭村社区党总支书记王昌来说,老教师坚守抗疫一线给居民做出了很好的表率,村里现有100多位村民报名成为抗疫志愿者,与魏和根并肩战斗。
日均2万步以上,随叫随到发放防疫物资
打开西善桥街道办事处2楼储物室,几百箱防疫物资整整齐齐堆满了整个房间。40斤一箱的防疫物资,箱箱都经王静之手整理。
本轮疫情发生以来,王静承担着西善桥街道防疫物资发放、引导街道及社区工作人员有序做核酸检测等任务,身体一直处于满负荷状态,有时晚上刚下班,遇上突发情况,又连夜赶回来帮忙。近一个月,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负责人不定时过来领取防疫物资,王静随叫随到,缺搬运人手时,推货车、扛箱子、整理物资……她一个人跑上跑下揽下了所有活儿,只为第一时间将防疫物资送到群众手中。她微信日最高步数36569步,日均2万步以上。
面对工作,王静从没觉得辛苦,“在现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我能为防疫贡献自己的力量,是件光荣的事情。”她笑着说。
王静今年44岁,是南京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办事处一名普通的保洁员,2013年她获得“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2019年又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去年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今年1月她又当选“南京好人”。
身患疾病,隔着屏幕也没影响她对学生的爱
“吃过早饭了吗?该晨读了。”自线下停课以来,每天早上7点20分,钱夕洋准时坐在电脑前,默默数着微信群里上线的学生人数,如果有人没到,她就打电话过去叮嘱学生赶紧开始一天的学习。
钱夕洋是浦口区实验学校英语老师,今年41岁。2004年,大学毕业的她开始了教师生涯,她曾把自家商品房免费借给学生居住,自己一家三口“蜗居”十几平方米的学校宿舍。2018年10月,她被查出患上甲状腺肿瘤,并已转移到淋巴上,医生建议她做全面摘除手术,但手术后她只能低声说话,这意味着无法再站在讲台上上课。她拒绝了手术,要求医生保留声带,进行化疗。2019年,钱夕洋荣获“江苏好人”称号;同年9月,她当选“中国好人”。
疫情期间,上课的方式从“面对面”变成了“屏对屏”,师生们的交流也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但钱夕洋对学生的爱与责任心丝毫没受到影响。她比之前更忙了,除了准备课件、微视频、线上直播、连线互动外,她还时刻关注学生们的表现,尤其是心理状况。发现哪位学生上网课“开小差”,她会电话家访;学生遇到难题,她24小时在线,随时解答;班上部分学生的父母在外地打工,她成了“兼职父母”,隔着屏幕关心学生的衣食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