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风起正清明。”今天,广大市民迎来了清明节假期。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我市发布《关于做好清明节假期疫情防控工作的通告(第14号)》,要求全市公墓、骨灰堂等场所继续关闭,暂停开展现场祭扫和骨灰安放,倡导网上祭扫、代为祭扫,倡导就地过节休假、非必要不离宁。
不一样的清明,寄托同样的追思。“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的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对南京来说,今年的清明节非比寻常。由于周边城市疫情呈多点散发态势,输入风险持续增大,随着假期的到来,人员来往增多,疫情防控形势更加严峻复杂。我们必须对疫情防控的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有清醒认识,对潜在的反弹风险有充分估计,要以更精准更科学的“严”、更积极更有针对性的“防”,慎终如始落细落实各项防控举措。第14号通告的制定出台,正是出于这一考虑。全市上下要严格按照通告要求,层层落实、压茬推进,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守护好我们的城市家园。
当前,“外防输入”是南京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防输入、防反弹,关键是守住所有卡口、减少流动聚集。清明节的主要节俗祭扫、踏青等,都与人员流动、人群聚集有关。为此,我市第14号通告有针对性地提出,市民群众非必要不离宁,通过网上祭扫、代为祭扫等方式寄托哀思;同时,严格管控来宁返宁人员,要求提前主动报备,配合做好核酸检测、隔离观察、健康管理等措施。做到“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要格外防范“细节中的魔鬼”。对于重点场所、重点人员等,管理要细而又细、严而又严,闭环要严丝合缝、不留空隙。南京市民向来顾大局、能自律,前段时间,以自己的“静下来”“慢下来”,筑牢了城市“防控网”。在这个清明节假期,让我们毫不放松、咬牙坚持,继续压实责任、做好个人防护,少外出、不聚集,切实织密扎牢防线。
慎终追远、缅怀过往,不在形式,贵在用心用情。自古以来,清明的节俗就在不断变化,各地也有所差别。事实证明,传统文化只有赋予时代内涵,才能够更好地“活在当下”。今时今日,既由于疫情之故,也因为新的文明风尚,让清明节从形式到内容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应当看到,变化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无限追思。如今,我们虽不能去墓园现场祭扫,但可以通过相关平台进行网上祭扫,或委托“代祭扫”。“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还联合多个部门单位,在紫金山新闻客户端搭建了“云上清明”交互平台,开展云祭扫、云踏青、云互动等新的节俗活动。形式纵有改变,但牵挂与思念永存。
“坚持才能胜利”。对每一位南京人来说,守好防控阵地、确保动态清零,是压在肩头沉甸甸的责任。线上祭扫、云上踏青,坚持“三件套”“五还要”,就是对全市防控工作最好的支持。让我们努力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奋力夺取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迎来气清景明、春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