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杜莹胡英华朱旖旎鲁舒婷 通讯员王恺张婷婷朱利虎
眼下正值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也是春耕生产的重要时节,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在我市部分田间地头,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智能化农机设备在春耕春管中“大显身手”。看直播学习农技、无人机披挂上阵、物联网推动转型……现代科技手段的注入不仅为今年的春耕救急解难,也让农业生产更加精准高效。
专家把脉问诊,“云服务”不误农时
昨天一早,江宁区横溪街道新杨社区瓜农束卫国就戴着口罩,来到自家西瓜大棚内。“当前是管理的关键时刻,不能放松。”在棚内,束卫国不时弯下腰,俯身查看幼苗长势,他发现部分幼苗叶子上出现了褐色斑点,叶子缺水一般萎蔫下垂。
束卫国第一反应是打开手机,进入“横溪街道疫情期间农业生产指导群”,拍照上传后,他在微信群里一连抛出两个问题:“各位老师,请问这个是什么病害?怎么治疗?”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魏猷刚第一个“接招”,很快开出一剂管用“良方”:“从图片看明显是炭疽病,有轮纹,注意保温和降湿。”
自疫情发生后,这样的场景不时在群里出现,“农业专家全天候线上指导,我们有关农业生产的任何问题都能直接在群里问,特别省心!”束卫国笑着称赞。
一年好景在春耕。但受疫情影响,专家不方便到田间地头指导生产,农民无法像往常一样集中学农技,怎么办?横溪牵头建立农业生产指导工作群,同时邀请街道广大农户和省农科院、市蔬菜研究所近10名农业专家进群,全天候提供技术指导、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帮助农户解决生产难题。
“我们也会在群里实时发布西甜瓜、蔬菜、小麦等当前主要作物春耕备耕技术指导意见,同时还会发布恶劣天气(大风、降温)等预警,提前告知农户进行防护。”横溪街道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夏信朋说。
北斗导航+无人机,智慧农机显身手
眼下,正是小麦追肥防虫害的时节。2日上午,在龙潭街道太平村农业大户王顺的麦田里,随着技术人员的遥感操作,2架装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匀速向前方绿油油的麦田飞去。按照提前设定好的航线与高度指令,无人机平缓均匀地将农药喷洒在麦田里。
半空中,两架无人机齐头并进,站在田边还能听见其洒药的“嗡嗡”声,“这个快得很,不需要我们下田了。”王顺话音刚落,无人机就显示结束任务并返航。据悉,借助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植保无人机能按照提前规划好的航线和高度自主飞行,作业误差不超过5厘米。
今年,王顺在当地承包了1000亩土地用来种植小麦或水稻,并与专业提供植保无人机服务的企业达成合作,由对方提供播种、施肥、病虫害等服务。“这样省心又省力!”王顺告诉记者,植保无人机每次挂载15公斤药剂,可持续喷洒约10分钟,原来1亩地用轮式植保机喷洒药剂需要10分钟,现在仅需30秒,省时、省力、省药的同时,还能做到喷洒均匀、精准无误。
昨天上午,在浦口区永宁街道友联社区,南京福联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工作人员也在操控无人机喷洒药物。技术人员王登山介绍:“一旦出现药物不足的情况,依托北斗导航定位系统提供的精准定位,无人机可以自助返回配药点位,等‘加完油’以后还能根据记忆模式再次返回至上次结束的点位,继续喷洒。”
手机成为新农具,农户省心又增收
2日早上6点,浦口区永宁街道联合村青虾养殖户康光辉早早来到塘口边,挨个将塘水抽干,准备暴晒半个月,等到4月中下旬,开始投放新一批虾苗。
“虽然青虾销售从去年冬天一直持续到现在,但我却比往年轻松了不少,夜间也从未巡过一次塘。”康光辉说,这得益于自己手机中的“渔业云”APP。打开APP,记者看到上面实时显示当前的溶解氧、水温、pH值等数据,每项数据后显示着绿色的“正常”。
“养虾先养水,现在每个塘口都安装了水质传感器和微孔增氧设施,实时监测各项水质环境,农户可以通过手机进行调试修改,实现远程操作,还搭建了无人投饵系统,通过大数据收集,科学设计定时、定量、定点投喂。”联合村党总支书记陈海峰介绍,通过技术手段,青虾亩均效益增加1000元,以前每人最多照看50亩水塘,如今每人照看80亩绰绰有余,用工减少,用人成本也大大降低。
在南京国家农高区中植蓝莓黑莓产业示范园里,虫情灯、土壤墒情站、孢子捕捉仪、水肥一体机等众多设备遍布田间地头,相关数据通过设备及时反馈到数字农场管理平台。
昨天上午,示范园生产经理李连顺点开手机上的数字农场平台,平台弹出信息“目前正值蓝莓盛花期,请注意病虫害防治和肥液浇灌”,他按照系统提示,打开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开始对基地东片区的200亩蓝莓、黑莓施肥。“一个半小时就可完成200亩灌溉,接下来再对西边的300亩进行灌溉,1天就能完成。”李连顺说。
记者获悉,示范园不仅将生产管理人力减少到传统种植的五分之一,亩均产量还可提高50%,大幅提升蓝莓品质,真正做到高产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