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 干货 消费 评论 学院 滚动
风投 科技 创业 业内 要闻
直面风险,承担疫情期间人员转运及交通保障任务——南京39名“摆渡人”的日与夜
发布日期: 2022-04-11 08:30:29 来源: 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怀艳 通讯员李婷

这是2022年疫情以来南京市江宁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江宁旅游产业集团转运专班”的第1743单转运任务——

4月4日8:30,南京江宁旅游产业集团转运专班调度员刘有山在微信群派单:江宁区上元大街某小区一名密接人员需立即转运到汤山某隔离点。三组组长董峰立即“抢单”,表示马上可以出发。“注意安全!”刘有山做好出车记录并叮嘱他。

刘有山和董峰团队共39人,主要负责承担疫情期间江宁区密接、次密接人员转运及封控管控小区和隔离点人员交通保障重任。他们,直面病毒传播风险,往来“摆渡”密接次密接人员,因此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摆渡人”。

奔跑吧,“摆渡人”

4月4日8:30,“抢到”任务的董峰快速来到驻地酒店一楼医疗物资仓储室,穿戴好防护设备后,小跑到驻地停车场,确认整车及内部车厢全部消杀后,登上驾驶室发动油门,往目的地上元大街赶去。

9:13,董峰到达指定地点,迅速和社区工作人员联系交接。

9:15,密接人员顺利登车,车辆前往汤山。

10:12,董峰一行到达指定隔离点,完成人员交接,随即返回驻地酒店进行人车消杀。途中,董峰又接到另一单任务。

回到驻地,专业消杀团队将刚才的乘客有可能接触到的车门、车把手、车厢里外等进行彻底消杀,又对董峰全身上下进行消杀。

10:50,来不及喝口水、上个厕所的董峰立即赶往下一单目的地。

13:00,董峰完成第二单转运任务。回到驻地,接过已经微凉的盒饭,5分钟就吃得干干净净。来不及休息,13:30董峰再次出发……

4月4日,董峰和队友们共计完成转运任务135单,人均行驶里程约600公里。当天最后一单由二组组长辜文凯于次日凌晨5:08才完成。

“任务随时来,我们随时准备出发,不管多晚、不管多远、不管多累,我们的状态就是一路奔跑,和病毒传播抢时间!”董峰说。

抗疫战场的先锋队

2022年42岁的董峰是南京江宁旅游产业集团征地管理部一名普通工作人员。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时,江宁旅游产业集团发起号召,呼吁广大党员和员工共战疫情,很快有210人报名,他们中部分人员组成第一批江宁旅游产业集团转运专班,此后人员经常轮换,专班运转至今。

董峰是第一批组员之一。单位劝他再想想,有顾虑可以不去。“不,我去!”董峰的回答掷地有声,自己作为一名党员,这时候必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如今,三上战场的董峰已成为三组组长。

2022年第一次上阵的三组组员陈家荣表示:“来之前没有想过危险,来了之后更没时间想。”陈家荣来自南京江宁旅游产业集团下属1886汽车综合服务有限公司。2020年初陈家荣和公司所有同事一起递交请愿书,但没有被派上一线。2022年3月11日,公司通知他立即收拾换洗衣物到班组报到,当晚他就赶到专班待命。报到后的前5天,专班全体人员24小时连轴转,每人每天睡眠不足2小时。

据悉,专班分为调度中心和转运班组,调度中心由刘有山等9人负责。转运班组分3个小组、每组10人,一组和三组为白班主力,二组晚10点后上岗直至次日早上7点。如果当日“爆单”,那么,3个小组就全员行动,不分昼夜。

“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摆渡人”经常接触密接、次密接人员,病毒传染风险难以避免。

3月10日7:50,一组组员陈光喜从南京市江宁区武夷水岸家园转运一名密接人员去江宁区东麒路某隔离点。到达隔离点时,一辆120急救车突然疾驰而来。原来,这名密接人员最近一次核酸检测报告刚刚出来,结果呈阳性。在确认该乘客身份后,120随即将其转移到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治疗。

陈光喜立即报告调度中心,并即刻返回驻地做核酸检测,随后实施居家健康监测。回去的路上,陈光喜反复回忆细节,确认这趟转运过程中自己的各项操作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一天后,陈光喜的核酸检测结果呈阴性。“病毒虽然传染性强,但我们只要按操作规范来,是可以做好自我防护的。”陈光喜介绍,驻地对每名即将上岗的转运人员都开展过严格培训,从防护服怎么穿、怎么脱,手怎么消毒、车辆怎么消杀等有一整套流程,甚至大家出房间和回房间的路线也不相同。驻地每周一三五常态化开展核酸检测,所有组员闭环管理,除了出任务必须回驻地。两年来,专班没有发生过一起交叉感染。

4月2日,三组组员周玉富告诉组长董峰,他的脖子动不了了。原来,为降低交叉感染风险,驻地把每辆转运专车的驾驶座和后排座位都用硬质隔板隔开,因此驾驶室空间狭小,驾驶员在里面只能直起腰、蜷着腿,时间一长腰酸背痛。董峰立即将此事报告驻地点位长陶树平,陶树平很快为他联系医院。经诊治,周玉富是肌肉扭伤,至少应休息三五天。但周玉富只休息了一天就找到董峰:“队长,我还能坚持!”

战场上铁骨铮铮、轻伤不下火线的“摆渡人”,有时又瞬间变身柔软的“大白”。

3月15日,董峰在送江宁区大里聚福城小区一名59岁老太太去横溪街道某隔离点时,老人因为情绪紧张几次提出要回家。董峰主动和老人唠起家常,缓解她的紧张情绪,并告诉她隔离点会为其提供安全周到的服务和保障。到了目的地,老人看着董峰说:“小伙子,你能留个号码吗?平时路过这儿能不能来看看我?”董峰告诉老人,按规定,转运人员不能进入隔离点。虽然婉拒了老人,但在那一刻,董峰连日来的奔波都被老人的信任和依赖抚平了。“我们的所有付出,都值得!”他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