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 干货 消费 评论 学院 滚动
风投 科技 创业 业内 要闻
去年农业主导产业三产融合总产值同比增长近三成 南京“六次产业”现雏形
发布日期: 2022-04-14 07:52:20 来源: 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丽华

写在前面

在六合区的南京天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水稻种植基地,有一片700亩的金陵味稻展示示范基地。这片高标准农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每年都会种上优良品种,再配合机械化作业和新技术,最近几年连年丰收丰产。“我们不仅自己把控生产环节,还自己加工、销售大米。我们中高端的大米卖8元钱一斤,亩产效益比以前卖稻谷高了3000多元!”

近日,市农业农村局征集了《农业主导产业质效金榜案例》,涉及优质稻米、多功能油菜、绿色蔬菜等8条农业主导产业链、44个典型案例,这家基地就是其中之一。与以往农业多重视多关注生产环节、产业链呈现碎片式的发展观念不同,近年来我市更关注全产业链式良性发展,聚焦8个主导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开展延链、锻链、补链行动,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让农业变成国际上通行的“1+2+3”或“1×2×3”的“六次产业”,逐步使原本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变身为综合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动能。

据监测,去年8个农业主导产业一二三产融合总产值达318.2亿元,同比增长达29.6%,意味着产业链条的质效整体提升效果初步显现。这一快速、高效增长是如何实现的?又为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更新发展理念,主导产业链延长度、拓宽度

农业是基本盘,“三农”是“压舱石”。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农业生产不仅要完成保供的硬任务,也要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综合效益,才有可能实现产业兴旺,实现乡村振兴。近年来,农业产业链成为新的关注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要“完善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健全农产品全产业链监测预警体系”等。“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建设”还被写入今年省委省政府一号文件。

“我们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好的资源和好的要素之间缺乏整合,没有串联起来,导致整个产业链有的是呈断裂的碎片化状态。好种子没有种在好地上,或者好项目缺乏好技术,好农产品没有好销售。”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屹说,南京农业土地少、人口多,一产发展空间有限,只有通过链式发展的理念打通二产、三产全产业链,形成“六次产业”,才能迎来更大的生长空间。

国际上通称的“六次产业”,是以第一产业为基础,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生态农业。“1+2+3”等于6,“1×2×3”也等于6,这就是“六次产业”的内涵。“六次产业”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的附加价值。

市农业农村局召开各类座谈、研讨会议100余场,广泛征求意见,筛选确定优质稻米、多功能油菜、绿色蔬菜、现代茶、都市花卉、精品蟹虾、特色鱼、南京鸭等8个优势特色产业,明确产业链发展重点、方向和措施。为了强化组织力量,建立“链长制”,全力推进8个优势特色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高淳区禾田越光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正是多功能油菜主导产业重点生产基地之一。“油菜浑身都是宝!”理事长魏清今年种了3200亩油菜,面积比去年翻了一倍。油菜作为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可谓名副其实的“油瓶子”。但在南京,以往种油菜耗人工、效益低,农民普遍不愿意种,魏清的信心从哪里来的?

“今年我利用起190多亩冬闲的设施果园,种上了菜油两用的油菜品种,赶在了春节前的消费旺季上市菜薹,5元一斤都供不应求,光卖菜薹亩均效益就达到2100元!”魏清笑道。

不仅如此,魏清采购了一套菜籽油精炼设备,从卖菜籽变成卖菜籽油,打造自己的菜籽油品牌。最近一年他销售菜籽油92吨,自己家的菜籽油卖光了,还从外地采购了300多吨菜籽回来加工销售,今年预计菜籽油收益能超过400万元。菜薹加上菜籽油,仅一季作物亩产效益就能达到3500元,加工销售环节还带动了周边3000多户农户增收。他并不满足,还在不断探索:“油菜功能多,开发潜力大。我在尝试把菜薹加工成干菜,提高低价菜薹的附加值;开发试验油菜花食用品,延长产业链……”

近年来,在稻油轮作政策支持下,我市油菜种植面积得到恢复性增长。不仅如此,通过发挥油菜的多重作用,开拓了产业发展空间,2021年多功能油菜产业三产融合产值达5.21亿元,较2020年实现翻倍增长,实现油用、肥用、菜用、蜜用多功能拓展,浦口永宁街道获得全省唯一“多功能油菜特色产业小镇”称号。与此同时,其余7个产业也基本实现产值20%以上的增长,产业体量总体实现突破。

张屹认为,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被动地提供简单的生产供应功能,“播种—收获一出售”,属于短窄型的产业链条,成了农业增收的最大障碍。通过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逐步使原本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变身为综合产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推广农业“四新”,主导产业链强弱项、补短板

做强主导产业,不仅要延长产业长度、拓宽产业宽度,也要锻链、补链,强化弱项,提高产业链的综合能力。

作为“菜篮子”里的重要品类,小白菜一直是南京人餐桌必备。其实,小白菜在严寒和酷暑环境中不适合生长,现在南京人每天都能吃到,背后离不开新品种的研发。

南京新创蔬菜分子育种研究院拥有全国数量最多、品类最全的小白菜种质资源材料,在此基础上培育出耐寒耐热的新品种。耐寒型的乌塌菜可以抵御-10℃的低温;耐热型的“新快白”填补了夏季伏期白梗菜品种的空白,生长速度是本地矮脚黄的2倍,经济效益好。此外,研究院研发的新海青新品种已在全市广泛推广,种植面积较2020年增加50倍。去年,全市绿色蔬菜产业链示范推广了新海青、中玉番茄等17个新品种,示范面积2000亩,辐射面积超2万亩。

农业在一产中已经积累了成熟的经验、模式、体系,但恰恰是这些往往会使农业囿于发展原地,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新模式的推广和应用为推动产业突破原有发展瓶颈带来新动力。去年,我市围绕突出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系统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协同攻关、集成示范、推广服务。全年梳理汇总56个“四新”推广项目,以及14个技术攻关项目,激发农业产业链发展动能。

但锻链、强链不是一两家主体就能实现,而是需要带动更广范围的主体。近日,在征集的《农业主导产业质效金榜案例》中,记者看到了不同模式与南京农业碰撞出的“化学反应”:艾津稻园通过会员共享、创意农园主题活动等创新营销模式,促进一三产融合;南京艺莲苑花卉有限公司近两年申报植物新品种权33个,不仅多次获得全国花展大奖,还把芳香带向世界;江苏帅丰水产良种有限公司研发的反季节鲈鱼育苗技术、“螃蟹+鲈鱼”高效养殖技术,解决了鲈鱼两年才能养成的技术瓶颈,实现高产、高品质、高利润……

“全年三产融合总产值增长在哪里,从我们最后的研判来看,一产、二产、三产都有。”张屹说,不仅要提升二三产的发展空间,还要在一产有限的空间里挖掘潜力。南京农业定位为都市现代农业,土地少、人力成本高、消费力强、市场需求大,优质产品是农产品中的主力,这就需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高效益。

“通过科技赋能,提高品种质量,提高单元面积的农业投入,最后增加效益,需要市场主体、农户们慢慢转变低投入、低产出的观念。我们在8条产业链里罗列出南京最好的发展模式、业态,以及种植亩均效益最高的基地,将其列入金榜,就是为了将其作为示范引领,更好发挥带头作用,鼓励带动更多的农业经营主体转变观念。”张屹说。

做好企业服务,为产业发展搭平台、强保障

主导产业发展的背后,是农业经营主体企业做大做强。这需要政府转作风、提效能,创新方式,为农业企业发展贴心服务,让主体没有后顾之忧,放心发展。

“土地空间发展受限,有什么土地利好政策?”“人工太贵,能不能引进替代人工采茶的农业机械?”“企业要发展,能不能扩大农业贷款优惠力度?”在一场场“科金兴农”服务日对接会上,农业经营主体与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面对面交流,针对发展问题直言不讳。

作为南京最大的茶叶育苗基地负责人,南京雅润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魏爱华最关心的问题是新品种引进。“新品种在雨花茶上的适制性更强,更适宜机械化。目前在项目支持下,我们新引进的七八个新品种已经在南京推广了2000亩左右。”他共提了4个问题,从品种引进到培训难题,从企业宣传到用地政策,“明显感觉到我们受到政府重视,我对企业发展也更有信心,而且政府很给力,全都帮我解决了!”

“我们以问题为导向,及时梳理汇总参会主体反馈的问题和困难并形成问题清单,根据职能分工交由局各有关业务处站分头负责跟进解决。10场专场服务对接活动,共邀请政企研金等661人次参加,推进各类资源与链条有效对接,通过活动已为92个主体解决201条问题。”市农业农村局产业发展处处长郭双庆介绍。

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市农业农村部门组织的政策“大礼包”强化对经营主体钱、地、人等要素保障,激发经营主体的发展信心和动力。金融支持方面,优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和“金陵惠农贷”政策。今年以来,合作银行发放贷款13.66亿元。用地政策方面,会同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建立产业融合用地协作机制,建立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项目库清单,目前入库项目154个,面积约1200亩,有效缓解经营主体用地难问题。人才培育方面,推进“新农人”“头雁种苗”行动方案等,计划孵化培育300名骨干人才。引导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业创新,近年来累计补助创业主体848个。

在南京,农业一二三产融合的“六次产业”渐现雏形,“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但产业兴旺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张屹表示,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强化多主体分工协作、多要素投入保障、多政策配套服务,形成政府引导、农户参与、企业带动、科技支撑、金融助力的良好发展生态,争取每年8个主导产业三产融合总产值增幅10%,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