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 干货 消费 评论 学院 滚动
风投 科技 创业 业内 要闻
江苏南京:共享管理成风尚 老旧小区实现“逆生长”
发布日期: 2022-04-21 10:28:02 来源: 南京日报

物业共享,零散小区、独栋居民楼的居民也能享受到专业物业服务;志愿服务共享,本土服务品牌、服务队伍“走出门”,覆盖面更广、服务力度更精准……记者连日走访发现,南京市多地基层社区主动尝试共享物业、共享志愿服务等管理模式,在老旧小区治理探索过程中“共享”成了风尚。

以点带面,“微小区”有了“大管家”

“二楼的灯不亮了。”4月13日晚8点,家住杨将军巷19号的居民在业主群中留言。5分钟不到,物业主管宫维丽回复道,“好的,尽快安排。”次日一早,维修队检修后换上了新灯泡。“灯已修好,业主们可以放心了!”宫维丽发在群里的消息收到不少居民点赞。

杨将军巷19号地处玄武区新街口街道,为独栋居民楼,户数仅有78户,是典型的“微小区”。过去由业委会自治。随着疫情防控等需求提升,居民亟待引入专业物业管理。然而,现实困境是,小区无停车位,以0.5元/平方米/月的物业收费标准计算,80平方米的房屋每月物业费为40元,若业主均按时缴费,每月物业费收入为3000余元,相较安保、保洁等人员支出,几乎是杯水车薪。

对于物业而言,这几乎是一笔注定“赔本”的买卖。就在今年3月,红庙物业入驻杨将军巷19号小区,将其与附近的红庙小区合并管理,实现安保、保洁、维保人员错峰调配,这一“共享”模式下,人员支出大大降低,“微小区”也能享受同质化物业服务。

据红庙物业公司物业部总经理徐禹全介绍,目前,该物业企业已接管新街口街道近20个老旧小区项目,在街道指导下,物业以成熟小区托管项目为“点”,辐射周边零散小区。按照计划,今年物业还将继续接手8个老旧小区,丰富“物业+生活服务”形式,加强自身造血能力,让服务连点成面。

共享管理,老小区实现“逆生长”

南京守好老旧小区“防疫门”,对进入片区的居民、车辆逐一进行查码,测温。记者 董家训 摄

“小王,小区东边角落堆了些建筑垃圾,你看安排人去清理下呀。”4月14日中午,在秦淮区仙鹤里小区住了20多年的林阿姨,熟稔地跟小区物业经理王亚兵打着招呼。王亚兵笑着应答,并将相关信息反馈给保洁员。路过小区的小花园时,轻声提醒正在滑滑板的小朋友们注意安全。

“自从物业进驻,我们小区的环境相比以前好了不少。”林阿姨笑着告诉记者,物业公司入驻后,小区路面拓宽、地面硬化、重新划设停车位、险树修剪、清理楼道杂物……一项都没落下。前半年没收物业费,享受到服务后,她和老伴商量后,成了第一批主动缴纳物业费的业主。

王亚兵所在的苏宜馨物业公司原本是金轮园小区的物业,与仙鹤里小区仅一墙之隔。双塘街道胭脂巷社区党委书记邹庆介绍,社区虽然能帮忙解决居民问题,但考虑到社区范围内只有仙鹤里小区还没有物管,居民的生活需求也需要物业公司的参与。考虑就近管理、人员调配方便,苏宜馨物业公司成功入驻。

“金轮园小区面积小,于物业公司而言,资金、人员的投入并不合理。”王亚兵介绍,接管仙鹤里小区后,公司从5个人增加到了10个人,主要增加了安保人员。由于仙鹤里小区面积大,户数多,保洁员和维修工人的‘共享’,为公司带来了收益。接管3年来,仙鹤里小区的物业费收缴率已经达到80%。

物业公司“共享”,不仅带来了环境的改变,对仙鹤里小区而言,居民日常的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小区里的小花园成了社区的党建广场、法治广场,健康有趣的活动给小区的老年人带来了方便。

场景丰富,社区共治推动成果共享

共享的不仅是物业。记者走访了解到,在南京多地,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平台,本土孵化培育的志愿服务品牌、志愿服务队伍也走出社区,实现区域间“共享”。

诞生于南京玄武区孝陵卫街道小卫街社区的“敲门大姐”志愿服务队,是一支由退休党员、居民等组成的邻里志愿服务队伍,通过敲门走访的形式结对高龄老人、常态化关照服务。随着这一志愿服务品牌逐渐成熟,“敲门大姐”也从小卫街社区走出,将服务范围拓展至全街道。

“共享物业、共享志愿服务等模式,意义在于打通了小区院落的物理边界,通过合并管理实现服务资源高效分配。”江苏省社区发展研究会理事、常州大学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讲师钱志远说。早在2020年12月发布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住宅物业管理工作的通知》里面提到,鼓励物业服务企业统一管理在管项目周边老旧小区,“共享物业”正是这一落地实践,于政府而言提高管理效率,于居民而言提质物业服务,于物业企业而言降本减负,对社区治理各方主体都有助力。

钱志远表示,当前,以问题为导向的社区发展模式,正在向以“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转变,其目标是通过社区资产的挖掘与共享,整合社区的内生力量和外在网络资源活化资产,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这一模式下,社区的停车位、公共空间等,均可以纳入“共享”管理范畴,例如打通空间引入社会组织进行社区营造等,在更大层面打通资源壁垒,以资源的“共享”推动成果“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