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鸟类“家谱”逐渐壮大,观鸟大赛观测鸟类种类创下新高,小红山上发现了城市里难得一见的动物,市民救助野生动物的意识与日俱增,“助它重返自然”放归活动得到了越来越多市民的参与……
2022年江苏省暨南京市爱鸟周精彩活动已于4月24日圆满落幕。通过一个个美妙的瞬间,一组组鲜活的数据,一席席发人深省的观点,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我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展现了新作为、结出了新硕果,市民生态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的理念和意识也得到了显著增强。
1救助意识提高生存家园变优
南京鸟类“家谱”逐渐壮大
“嗖”的一声,4月16日上午,一只身背GPS“小书包”的黑鸢,在红山森林动物园的江苏省暨南京市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休养后恢复了健康,在绿水湾湿地公园被放归蓝天。
随着市民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位于红山森林动物园内的江苏省暨南京市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近年来也越发忙碌。仅2021年全年,就救助鸟类共662只,涉及128个物种,如:金雕、白琵鹭、斑头鸺鹠、夜鹭和斑鸠等。救助后具备条件已放归自然的共260只,涉及51个物种。眼下,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平均每天接收到2—3只救助动物,近年救助的动物中本土动物占比近82%,其中鸟类占大多数。5—9月是本地野生动物的繁殖季节,也是救助高峰。
救助动物放归工作与高校实验室、研究院密切合作,为放归的貉、白尾海雕、苍鹰、野猪、獐安装GPS定位器,了解它们在野外的活动轨迹、作息规律、行为习性等。与爱德基金会联合发起“助它重返自然”项目,已经开展探访救护中心、讲述救护故事、放归仪式等系列活动50多场。如邀请市民家庭参观救护中心;救护人员通过现场讲解、专题直播、图文介绍分享野生动物救助工作中的“焦虑”和“幸福”;春季放归季,每周末常态开展“助它重返自然”救助动物放归仪式等等。这些活动,让市民从中学习到如何给予“动物邻居”正确的帮助和关爱。
南京市绿化园林局非常重视鸟类等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近年来,该局通过营造健康森林、开展湿地修复等举措,实施封山育林、森林抚育、退养还滩、退圩还江、植被恢复、自然湿地岸线维护与生态化处理等湿地修复措施,恢复沿水生态缓冲带,为鸟类等动物提供了更加适宜生活的栖息地,鸟类特别是湿地鸟类种类与数量均明显增加。
湿地是生物多样性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近年来,南京市通过实施退养还滩、退圩还江、植被恢复、地形整理、自然湿地岸线维护与生态化处理等湿地修复措施,将工矿码头废弃地、围垦种养殖地、长江滩涂吹沙地等因地制宜恢复为不同类型湿地,丰富湿地类型,恢复沿水生态缓冲带,为鸟类等动物提供了更加适宜生活的栖息地。2018年以来,南京围绕长江、太湖等重要湿地区域开展生态修复治理,累计修复湿地1.2万多亩,其中沿江湿地近7000亩,湿地鸟类种类与数量均明显增加。根据湿地监测数据显示,目前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现有鸟类已达194种,比2016年增加了一倍多,成为南京及周边地区鸟类分布的热点区域。2019年以来,龙袍长江湿地公园连续开展三期江滩湿地修复,修复湿地3000多亩,营造了多样性湿地生境,使得多年未见的东方白鹳、白头鹤、黑脸琵鹭等珍稀鸟类重现龙袍江滩,震旦鸦雀种群数量明显增加。另外,南京市林鸟等陆生野生动物多样性监测中,2019年在南京溧水无想山首次发现白鹇,这是目前国内监测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白鹇的最北端记录。
2 “爱鸟周”活动精彩纷呈
观鸟大赛再创鸟种观测新记录
4月16日,今年爱鸟周活动的重头戏——“震旦杯”观鸟大赛擂起战鼓,观鸟大咖们神秘而矫健的身影穿梭在南京的红山、紫金山、龙袍、绿水湾等城市绿地,开启24小时鸟类观测。
今年是城市观鸟大赛持续举办的第6年,12支队伍共观测到白眉鸭、黑翅鸢等160个鸟种,超过了去年的149个,创下了自2017年首届观鸟大赛以来的历史新高。赏鱼观花队此次观测到的“黄头鹡鸰”获得了“至尊鸟种”的称号,这种鸟是经过南京的过境鸟,数量也比较少,上一次有人在南京看到这种鸟还是2006年。队长王帮凤告诉记者,这次在绿水湾和六合龙袍公园的滩涂上,大家都见到了难得一见的黄头鹡鸰。
每年的观鸟大赛,都有数十名顶尖观鸟大咖齐聚一堂,新绘南京的鸟类“家谱”。该比赛不仅促进了市民爱鸟护鸟的意识,还从侧面反映出我市生态环境的提升。2017年,首届南京城市观鸟赛共迎来了全国各地的50位专业鸟友,在20小时内的赛程内共计记录鸟种126种。2018年,观鸟赛采取了“专业+非专业”鸟友组队的形式,许多对观鸟有兴趣的普通市民积极参与。2019年,观鸟赛共观测到143种鸟类,包含141种野生鸟类,其中有斑头雁、黄臀鹎2种本地不分布的鸟类。2020年,尽管天气不好,但观鸟赛仍旧观测到140种鸟类,其中,鹊鹞、半蹼鹬被首次记录,蓝喉歌鸲被评为此次比赛的“至尊鸟种”。2021年,观鸟赛总共观测到震旦鸦雀、红尾歌鸲、黄腹鹨、红胁蓝尾鸲、苇鹀等149种鸟类。
“几十位鸟友在同一时间前往南京各个地方观鸟,是对我们南京鸟类的一个大普查,也是对我们南京野生动物资源的大探索。这两年我们经常发现新增的珍稀鸟种,比如连续几年看到了震旦鸦雀的身影!”连续几年参加观鸟大赛组织工作的辛夷说。
据介绍,江苏省及南京市林业部门每年定期组织开展“爱鸟周”宣传活动,通过启动仪式、互动体验、科普主题展、网络生态讲坛、城市观鸟大赛、“助它重返自然”野放活动等系列活动,广泛宣传陆生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营造保护陆生野生动物的良好氛围。目前,市民对鸟类等陆生野生动物保护的关注度和参与度都很高,爱鸟护鸟已经成为市民的共识,经常有市民来电咨询身边鸟类的保护级别,受伤的鸟儿如何救护等。
今年的“爱鸟周”活动主题为“守护蓝天精灵,共享美好家园”。4月22日,爱鸟周活动启动仪式在红山森林动物园举办。今年的爱鸟周活动精彩纷呈,有“震旦杯”自然笔记大赛、“震旦杯”摄影比赛自然笔记大赛优秀作品展、“鸟类保护与研究”科学家主旨演讲、“鸟类保护与生态发展”主题沙龙、爱鸟周网络直播、“守护蓝天精灵”纪录片展播等。通过线上鸟类生态讲坛、线下的观鸟赛、鸟类摄影自然笔记展等多种形式,让每一位参与者在本次活动中皆有所得。
在“鸟类保护与生态发展”主题沙龙中,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丁晶晶分析了为何现在南京能看到越来越多的鸟种:“一个原因是气候的变化和物种的扩散,还有随着健康森林营造、湿地修复等生态工程的开展,环境越来越好,为鸟类提供了更多的栖息场所;加上公众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参与度的提高,观鸟的爱好者越来越多,辨鸟、听鸟的技能也普遍有所提高,发现的种类就越来越多。”当天,来自南京大学的李忠秋教授就城市如何更好地为鸟类提供家园提出了建议。江苏省暨南京市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的陈月龙,与南京林业大学鲁长虎教授一同探讨了市民如何更好地救助受伤的鸟类。南京环境资源法庭副庭长姜立介绍了南京建立“9+1”机制,完善司法保护体系,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类案件,以及结合公民普法所开展的宣教活动。
3多部门联手“出招”守护生态安全
唤起人们环保意识
出台《江苏省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启动南京市野生动物多样性监测项目,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司法实践基地在红山森林动物园建成……近年来,省市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守护生态安全的创新举措,唤起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省积极推进野生动植物法规制度建设,近年来陆续出台了《江苏省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等,野生动植物保护法规体系初步形成。2021年开展了涉及野生动物“一决定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持续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与监测,出版了《江苏珍稀濒危植物图鉴》和《江苏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下发了《关于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管理的通知》,持续推进濒危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原生境保护与修复。建立了全省野生动物救护体系。
我市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建设,提高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能力。根据我市鸟类分布情况,在鸟类集中分布区域设立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3个。进一步提高野外野生动物监测能力和监测水平,为南京市的监测防控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市绿化园林局加强与公安、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农业农村、海关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构建联合执法长效机制,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共同打击破坏鸟类等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努力做到全链条保护、全过程监管。此外,积极参与“清风行动”、“网剑行动”等专项活动,严厉打击鸟类等野生动物违法犯罪行为。去年“爱鸟周”活动启动仪式上,由南京环境资源法庭、西南低山丘陵区域环境资源法庭与红山森林动物园合作建立的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司法实践基地揭牌,三方联手开展对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工作的深度合作,以及形式多样的深度普法工作。
4 开展生物保护多样性项目
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近年来,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作为江苏省和南京市两级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司法实践基地及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在南京市绿化园林局的大力支持下,深入开展“绿色南京”项目,通过节日、主题日和常态科普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地宣传野生动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了让野生动物更好地在城市里安家,与市民和谐共存,小红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公众教育项目于2020年展开。该项目持续3年,对小红山区域开展深入的物种多样性本底调查,并举办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讲座和直播、本土物种保护夏令营、野生动物研学营、夜探活动50多场。
项目志愿者们在周末来到动物园,调查记录小红山地区的丰富动植物,在园区布设了20多台红外相机进行数据和影像的收集,获得有效数据近10000条。截至目前,共记录到本土野生哺乳动物9种,鸟类81种,两栖爬行动物13种,昆虫117种及部分其他节肢动物、软体动物。2021年新增丘鹬、红喉歌鸲、蓝歌鸲、白腹鸫等鸟类记录7种。这些记录,帮助人们了解到野生动物在城市里的活动规律,制定局部生态环境保护可行性建议与修复计划,促进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体系的健全。
以红外相机里记录下本土动物故事制作的微电影《貉谁有关》探案追凶、动作片《豪猪“大战”狗獾》精彩刺激、爱情片《夜色下的浪漫约会》细腻动人……这些“影片”,全部由生活在小红山上的野生动物“本色出演”,在官微、B站等平台上播出后,迅速引发了热议,让网友们进一步认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意义所在。
同时,该项目还对周边居民、游客进行公众认知度调查,为项目的公众宣传、宣讲提供针对性的方向。为城市里的孩子量身打造神奇野生动物主题的研学课程,给亲子家庭带来夜探动物、帐篷夜宿的难忘体验。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提升了公众对本土物种保护的认识,影响和带动南京及周边更大范围内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注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