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 干货 消费 评论 学院 滚动
风投 科技 创业 业内 要闻
全球最新:谁来种地?能人集结“土生金”——“南京求解‘农业三问’”系列报道之一
发布日期: 2023-02-20 06:38:04 来源: 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集体采写

编者按年轻人宁愿进城打工,不愿在家种地,那么农村土地谁来种?

家庭分散种植效益低下,怎么种地才能实现增产增效增收?


【资料图】

农业投入大、风险高、收益低,后续投入的钱从哪里来?

以上“农业三问”,曾经长期困扰着广大农村地区。作为江苏省会、长三角特大城市,南京近年来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优先谋划推进,牢牢聚焦求解“农业三问”,推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美丽乡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全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连续三年位列第一等次第一名,为破解“农业三问”进行了南京探索、贡献了南京智慧。

即日起,本报推出“南京求解‘农业三问’”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十年前,“80后”不想种地、“90后”不懂种地、“00后”不问种地;十年后,南京谁在种地?“谁来种地”的答案是什么?

春耕春管时节,南京田间地头的忙碌景象给出了答案: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农民团结起来,带着农民干;种粮大户、返乡大学生等新农人加入种地队伍,带头“土里掘金”;一批又一批高精尖农业科技人才扎根乡村,以科技创新赋能都市现代农业……

合作社带着农民干,告别“千家万户单打独斗”

2月8日,浦口区永宁街道三合圩粮油基地,一架无人机稳稳飞过田间,“嗡嗡”声过后,“药雾”从天而降。“今年种植了4000亩小麦、2700亩油菜,防虫喷药,无人机一个星期全部搞定,这效率放在以前可不敢想!”南京福联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许乃兵感慨地说。

福联种植专业合作社2015年成立,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去年产值1100万元,纯利润270余万元,并捧回国字号荣誉——国家级示范社。成绩亮眼,得益于合作社带着农民干,在技术上持续寻求突破和创新,实现了全自动化“耕种管收”。

“农民单打独斗分散种植,规模小、水平低,难以抵抗农业风险,而合作社带着农民干,可以通过规模化种植实现降本增效。”许乃兵表示,福联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基地+标准化”经营模式,推行“七统一”科技创新模式,为本社社员6700亩农田和周边农户提供农业机械作业社会化服务,扶持带动近100户本地人员用工,户均增收2万元。

除了合作社,家庭农场是农业生产的另一支生力军。在高淳东坝街道,陈福明谷物种植家庭农场农场主陈福明承包了5000多亩农田,虽然农场内平时雇工仅20余人,但5000多亩地春耕、夏种、秋收、冬藏有条不紊。

“我们购买了80多台(套)插秧机、植保机、无人机、收割机等机械设备,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所以,尽管种植面积是以前的十多倍,但大家感觉种田越来越轻松了!”陈福明笑着说。

在南京,合作社、家庭农场已成为种田主力军。统计显示,南京目前已有1万多个家庭农场、4000多家农民合作社。从带动10万户农民增收致富的青松水产专业合作社,到入选全国家庭农场典型案例的杨长根家庭农场,再到牵头制定鸽生产国家标准的龙头企业江苏翠谷鸽业有限公司,这些新型经营主体懂经营、善管理。他们带着农民抱团发展,让农业发展彻底告别“千家万户单打独斗”,通过规模化种植降低成本、统一化运作提高收益,在土疙瘩里种出了“金疙瘩”。

“新农人”返乡,新理念带来“新花样”

昨天一早,在六合区风雅家庭农场,“90后”农场主何方舟正带着工人为猕猴桃树绑枝。“固定树型有助于促进果实生长,提高果实品质,为今年猕猴桃丰产打下基础。”何方舟说。

作为东南大学的高材生,何方舟毕业不久就来到六合区冶山街道,流转240多亩岗坡地发展特色果树园艺种植。随后,软枣猕猴桃、红心猕猴桃、油桃、黄蟠桃等多个品种果树陆续下地,2021年首批果树顺利挂果。

“和一般的果园不同,我们立志走品牌农业发展之路,目前已经注册‘木芝兆’商标,成功拿到绿色食品认证。去年,我们又开辟了电商渠道,将桃子销往上海、苏州等地,累计营收约80万元。”何方舟告诉记者,农场将在1—2年内迎来盛果期,目前他正抓紧组建直播团队,试水直播带货,继续扩大销售规模。

像何方舟这样有知识、善创新的新农人,正越来越多扎根南京乡村,为农业生产带去新理念、新花样。同样是“90后”,毕业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张彪、张志林、魏舒培选择扎根江宁谷里,他们在当地现代农业示范园承包了十多亩大棚,种植甜瓜、西瓜、番茄等果蔬。去年夏天,他们引进甜瓜界“白富美”品种——镇甜2号,采用立体栽培技术,结出的甜瓜绵蜜多汁,口感极佳。很快,电商、客户就接连抛来合作橄榄枝。

“我们三人祖辈都是农民,都有农业情怀,我们希望给传统农业带来点新花样。”张彪说,目前三人正准备引入各种奇思妙想,通过“云种瓜”、趣味采摘等“新潮玩法”,打造属于年轻人的“网红农场”。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高学历青年愿意扎根乡村创业?记者在采访中获悉,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我市和各区政府相继出台政策鼓励人才返乡创业,让青年看到了“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南京有上百万乡村人口,乡村面积占比超六成,广阔的田野急需人才。2017年,市政府出台《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支持返乡下乡人员依托自有和闲置农房院落发展农家乐,大学毕业生下乡创业有望全额补助学费,最高还可享5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

不完全统计显示,自2017年以来,我市已有1000多名大学生返乡创业,他们为农业发展带去了新理念,更带动职业农民群体迅速壮大。“十三五”以来,我市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超5万人,认定各级新型职业农民6600人,培育科技示范户1.1万多户,集聚各类乡土人才近4000名。

“科学家”助阵,穿着“白大褂”种田越来越多

“以色列是科学家在种田,而中国是农民在种田”。6年前,一个中国农业代表团赴以色列考察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如今,这一结论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在南京,“科学家”种田已非稀罕事。

昨天上午,位于南京国家农高区的南京农业大学白马基地实验室内,慧瞳作物表型组学研究院科研人员李庆正聚精会神地盯着仪器上的数据。“我这是在‘种地’。”李庆略带神秘地说,“当然,我不用下田,不用取样,通过田间传感器上传的数据和影像,就可以实时监测小麦种子的生长情况。”

李庆在读博期间加入农业农村部小麦区域创新中心,开展小麦栽培方向研究,通过自研开发AI算法以及田间监测设备,他带领团队打造了一套全新的小麦生长监测系统。“以前只能从田间采来穗子与叶片提取比色,才能进行监测分析,现在有了这套设备,就好比给作物进行全身CT扫描,监测分析得更快更准。”李庆说。

来自南京国家农高区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地已集聚7所知名高校院所、42家高新技术企业和91个国家及省市科研平台,以及未来食品、智慧农业两个省级核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拥有高层次“双创”人才达200多名,承担农业科技项目350多项,取得农业科技成果650多项。

南有农高区,北有农创园。这几天,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孵化展示基地的蔬菜大棚内,大家总能看到来自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的老师和学生们穿着白大褂,两人一组,一人拿着纸袋与回形针,另一人用镊子剥开米粒大小的花蕾,分工合作完成人工授粉。南京国家农创中心目前已集聚近10个院士团队,先后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10余所科研院(所、校)建立广泛紧密的合作关系,引进各类高端人才团队超过50个。

南京是省会城市、特大城市,科教资源富集,人才资源丰富。虽然全市一产增加值占比不足2%,人均耕地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南京近年来不断发挥科教资源优势,高起点规划建设了国家农创园、国家农高区,集聚创新资源,并先后与南京农业大学、省农科院、金陵科技学院等签订“十四五”战略合作协议,为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咨询,让科技创新持续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穿着白大褂种田成常态,有力推动了南京农业科技水平持续攀登新高峰——在全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中,我市连续三年位列第一等次第一名;粮食及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2022年粮食种植面积增长1.19%,产量达19.8亿斤,超额完成省定任务,在苏南五市中面积、产量双第一,蔬菜自给率达40%,叶菜自给率近70%;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2.8%、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664元、增长6%,增速高于城镇居民1.9个百分点。

专家点评

南京农业大学农村发展系副教授黎孔清

南京作为拥有近千万人口的中心城市,其农业是典型的都市农业,都市农业更加需要新型职业农民。近年来,南京一方面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省推进工程为抓手,逐步构建起一支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另一方面建设一批返乡创业园(基地),制定一系列支持政策,吸引大批大学毕业生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为“谁来种地”作出了南京探索。

未来,无论“留人”还是“招人”,关键在于让他们在乡村有奔头,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南京可以利用科教资源丰富的先天优势,通过院校地企共建科研和产业基地,引进农业科技领军人才,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和科技人才就地孵化,打通农业科技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此外,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未来机器换人、无人农场将是大势所趋。

记者杜莹鲁舒婷刘全民孙敬清孔伟通讯员高金军

24小时热点 精彩推荐
资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