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 干货 消费 评论 学院 滚动
风投 科技 创业 业内 要闻
南京玄武:“小修小补”中的生活烟火气
发布日期: 2023-04-28 10:43:51 来源: 玄武发布

新三年旧三年

缝缝补补又三年

这是我们小时候


(资料图片)

常听长辈们念叨的一句话

随着城市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被重塑

但对“小修小补”的需求还真实存在

今年2月,商务部呼吁,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

在玄武区杨将军巷、网巾市一带,分布着多个老居民小区,人口密度大,紧邻红庙美食街,商业发达,每天人来人往,热闹不已。随处可见缝缝补补的小店铺、小摊位,为有需求的人们提供着家门口服务。

在这里,小武感受到了这座城市浓浓的烟火气。

小修小补之修鞋配钥匙

杨将军巷(如意里幼儿园西侧)

如意里幼儿园向西50米左右,一间四五平米的铺子,门头上六个红色大字“卖鞋 修鞋 洗鞋”,这就是汤师傅如今的谋生之所。

汤师傅今年五十多岁,老家在苏北,祖传的修鞋手艺,父亲在老家修鞋修到八十岁。汤师傅早早就出来闯荡,先是在淮安一家鞋厂干了几年,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来到南京,一直在这里经营自己的修鞋铺至今,修鞋的同时也带着卖鞋、洗鞋和配钥匙。

过来修鞋配钥匙的,大多是住在附近的居民,汤师傅说,铺子开在这个地方,主要就是做老顾客的生意,很多人过来把鞋子往这一放就走了,也不问价钱,因为都了解汤师傅的为人,更相信汤师傅的手艺。

汤师傅认真地修理着手里的登山鞋,这是一位顾客昨天拿过来的,“你看这双鞋,买的时候要好几百块钱,就是鞋底坏了,换一双底,至少还能再穿三四年,是一双好鞋”,“换鞋底比较费功夫,先用胶水固定住,四圈还要锁线,只能手工一针一针缝,这一双鞋我要修一个多小时。”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都不爱修补了,看到衣服鞋子稍微有些破损,一般是扔了买新的,不会想着补一下。”谈到年轻人对待旧物的做法,汤师傅叹息道。

当被问到一辈子只做修鞋这一件事,觉得枯燥吗,文化程度不高的汤师傅,却道出了一句朴素又深刻的话:“手艺手艺,就在一个‘守’,得有人来‘守’,要沉得住气,坐得住才行,要不然‘艺’怎么来呢?”

小修小补之裁缝铺

观音阁小区西门

张阿姨是一位有着20多年“工龄”的裁衣师傅,一个铁皮箱、一台缝纫机、一个遮阳棚就支起了张阿姨的摊子。摊子紧挨着观音阁小区西门,摊位前贴有“新街口便民服务点”的标志,张阿姨说,贴上这个,就代表她在这里设摊是被允许的。

“张阿姨,我这件衣服的拉链拉不动了,您帮我看看?”“这个拉链断齿了,得重新换一个,您放下吧,过会儿来拿。”张阿姨的手艺在小区周边颇有名气,平时光顾的也都是回头客,“改衣服我尽量保留衣服原边原线,虽然麻烦点,但是改完的衣服基本看不出来,跟原来一样,你们穿着也舒心”。

一台老式的缝纫机已经锈迹斑斑,有人建议她换成电动缝纫机,张阿姨说,她的摊位在路边,平时有些邻居带孩子在附近玩,通电的话,孩子摸到了很危险。“在这边几十年了,和附近的居民都处得像朋友一样,有时不改衣服也喜欢过来聊天”手上忙活不停的张阿姨笑着说。

“夏天没有空调,热得很,冬天冷的时候,在外面坐一天,手指头都冻得不灵活”,说起工作环境,张阿姨满是心酸。张阿姨坦言,她也想过租个店面,但是想想一年几万块的租金,还是算了。张阿姨对小武说,其实不管是在室内还是在室外,最关键的,还是要把顾客拿来的衣服改好、修好,大家的认可,比什么都重要。

小修小补之修手表

香铺营集贸市场底商

在香铺营一带,如果你向附近的老人打听哪里有修手表的,他们会热心地告诉你“修手表找小杨啊,就在农贸市场边上,你到那里就能看到了”。

他们口中的小杨如今也已经年过50了,大家之所以还叫他“小杨”,因为当杨师傅还是“小杨”的时候,就已经在这里修手表了,二十多年过去,“小杨”成了“老杨”,但“小杨”这个称呼大家已经叫习惯了。

杨师傅来自安徽滁州,年轻时来南京跟随姐夫学习修表,出师之后就自己开了这个店。起初只修表,后来总有居民拎着坏了的小电器过来问他能不能修,喜欢钻研的杨师傅就研究起了家电维修,也算“自学成才”了。

当小武来到杨师傅店里的时候,他刚修好一个电饭煲,正在给一块手表做清洗。拆表带、开后盖、取表壳、拆表针、起表盘、拆机芯,不一会的功夫,一块块小零件整齐地摆在了杨师傅的面前,然后再放入洗表液中清洗。一番操作下来,一块满是岁月痕迹老手表又恢复了崭新的原貌。

杨师傅告诉小武,其实现在还是有不少喜欢戴手表的人,像他这个小门店,每天至少要修理十几块手表,包括清洗和换电池的,有时更多。“现在手表越来越不好修了,很多的多功能手表,技术更新很快,做工特别精密,我们也要不断学习”

在杨师傅的讲述中,我们也看到了这一类修表小店所面临的发展困境,“都说要先识表后修表,虽然市面上大部分的表都能修,还是想修一修名表,但是人家名贵手表都有售后,也不会拿来我这里修,更好的表,别说修了,见都见不到,这就是一个死循环”。

交谈下来,小武发现,不论是汤师傅、张阿姨还是杨师傅,他们都各有各的不易和烦恼,即便如此,他们依然积极乐观,保持热爱,数十年如一日坚守自己的手艺、自己的小店。

他们凭借一双双灵活熟练的手,让一件件破损的物品“起死回生”,方便他人同时,也让自己及子女在南京扎下了根。说到这里,他们的嘴角便不自觉地上扬起来,那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豪与满足。

“小修小补”

作为城市民生的“毛细血管”

不仅完善便民服务圈功能

还让我们在高速发展的时代

感受到久违的人情味和归属感

“小修小补”中

传承的是一种传统技艺

延续的是一份匠人精神

保留的则是一缕人间烟火气

关键词:
24小时热点 精彩推荐
资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