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高温 磨意志 淬体能
(资料图)
排爆特警开展实战化训练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朱静
通讯员南特宣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7月25日,南京特警(巡警)支队的排爆特警们身穿70多斤的排爆服,在高温下围绕爆炸物处置开展夏季实战化训练。
这个天穿上排爆服,即使一动不动,一两分钟时间内全身也会湿透。可对于排爆特警们来说,穿上排爆服仅是一个开始,接下来,他们将完成一系列艰难的挑战。
上午8时许,在设定的“危险”区域内架设频率干扰仪后,排爆特警们按照设定路线快速行进。穿过灌木林时,大家发现草丛深处斜立着一个黑色的手提包,主排爆手陈铁砚立即使用便携式X光机拍摄可疑包裹,判定内部线路图为定时爆炸装置后,所有队员顿时心里一紧。时间越来越紧,陈铁砚快速准备破拆工具,趴在地上开始清理内部线路,丝毫顾不上如铅石般沉重的头盔给脖颈带来的负担。
持续抬头作业过程中,汗珠不停滴在面罩上,而后流进眼睛,眼睑只能一再使劲儿把汗液挤出来,陈铁砚屏息凝神,终于利用眼睛可以睁开的间隙,找到了计时器和模拟爆炸物的“关节点”,果断剪短。
没有听到急促的蜂鸣声,确认安全。陈铁砚长吁一口气,一阵虚脱感袭来,但内心有一个声音告诉他:必须立刻出发,寻找下一个可疑包裹。
按照路线穿过树林、车道,走到楼梯间拐角暗处,一个方形白色盒子映入眼帘。通过X光机判定内部线路为防拆除爆炸物后,陈铁砚迅速离开危险区域,远距离遥控宽度超过70厘米的排爆机器人连续穿过宽度仅为90厘米的S弯,惊险地避过一个又一个桩体。
“差点撞到最后一个桩!还好,还好……”正当陈铁砚想要松口气的时候,面对他的却是更难穿越的楼梯间——反复调整前后摆导轮,不停切换3个远程摄像头将导轮调整为“前上后下”的合适角度,快速转动监视摄像头和驱动摄像头控制行进距离,陈铁砚的眼睛盯着摄像头一动不动,手却在操作台上动作越来越快。
摆动“前进”操作杆,机器人却没有动,陈铁砚一着急,猛地一用力,机器人突然向台阶冲上去,摄像头里的画面立即发生剧烈晃动……“停!”观察员大喊一声,“机器人马上要发生侧翻了!”
听到这话,满头大汗的陈铁砚满脸涨红,除了紧张还多了些内疚和自责。“慢慢来,慢慢来,盲操就是很难,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就有希望!坚持下去才可能成功!”陈铁砚的耳边传来了排爆教练、省内知名安检排爆专家段兴维鼓励的话。于是,他赶紧调整状态,屏住呼吸,调整摄像头角度,缓慢地一毫米一毫米地转动台阶上的机器人。最后,机器人终于成功地将爆炸物投入防爆毯,完成了全部处置流程。
经过长时间高强度、高难度、高标准的训练,排爆小组队员们大汗淋漓,但他们一次次地挑战自我,冲破极限,最终以坚强的意志完成了所有训练科目。看着每个人瘫软地躺在地上,段兴维调侃道:“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今天这汗可是没少流啊,都在地上画图了。”
“面对复杂涉爆警情,排爆队员需要进行先期处置,及时提醒安全风险,而后迅速对炮弹产生的可疑烟幕进行初步种类甄别和性能判断,科学运用专业设备评估危险程度后,快速安全处置转移未爆炮弹。而这样的果敢自信是多年如一日的训练成果,是用汗水和勇气磨砺出来的。排爆工作虽然危险,但练技能、练心态、练勇气,也必然能高效完成任务。”段兴维说,每一次执行任务,排爆队员和死神都是近距离接触,“当我们面对安全销已经损坏的手榴弹时,当面对浓烟滚滚的燃烧弹时,当听到弹药销毁时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时,我们也会紧张或者害怕。可我们清晰地看到过老百姓捡拾炮弹后出现意外的场景,看到过人民群众期盼和信任的眼神,因此,我们一步也不能退缩,必须舍生忘死地上前消除安全隐患。”
-
1成本只有同类产品一半!首套国产急救转运型ECMO亮相
-
2人类重复数百万次的特定基因组序列重组,可能是一种普遍现象
-
3科学家用二苯乙烯合酶培育出保护植物的新方法
-
4科学家发现:FOXR2基因在身体大多数组织中通常处于关闭状态
-
5英国发现5.57亿年前刺胞动物化石,或为已知最古老亲戚之一
-
6研究发现:使用伴侣蛋白复合物,可更好地识别血液中的癌细胞
-
7研究发现:哺乳动物的温血性可能起源于2.33亿年前的晚三叠世
-
8荷兰生物技术公司从猪身上取出单个细胞,复制猪的肌肉和脂肪生长
-
9德国科学家首次使用DNA折叠法研制出新型纳米级马达
-
10再添“绿电”世界纪录 青海全域连续35天开展“绿电5周”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