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小西湖改造团队,寺桥首开区示范改造基本结束
坚持“留改拆” “再现”老城厢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何钢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实习生宋梓馨
“这个城墙古色古香,比小时候看到的断壁残垣要气派多了。”8月4日下午,70多岁的周先生正在滨河公园树下与友人下棋,河对岸一座城门伫立街头。这是溧水寺桥片区城市更新项目,近期首开区示范改造已基本结束,为老城区带来“与古为新”的味道。
寺桥因寺得名,唐代在溧水南门外建天兴寺,宋代更名为开福寺,今寺已不存桥仍在。记者在寺桥边看到,河东岸便是刚原址复建的溧水南门城墙与城门——永安门,西岸为寺桥片区,也是老城里的城中村。更新实施单位溧水区产业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寺桥片区属溧水老城核心区,位于秦淮河支流岸边,自上世纪60年代初具规模。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街区逐渐走向衰落,现状房屋破旧、布局混乱、公共设施短缺,急需通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解决老城发展中的短板,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去年开始,溧水以寺桥四角为对象,实施一期工程首开区更新改造。截至目前,已完成首开区餐厅、游客中心改造、纪念碑广场、永安门城墙及城楼等首批示范改造工程。永安门高约24米,由条石与青砖砌筑而成,上建宫殿式木结构城楼。“未来,市民可从城墙侧面坡道,步行登顶,俯瞰城市风景。”溧水区产业集团规划建设部副部长赵晴介绍,永安门是溧水复建的第二座城门。在城门前广场南侧,是整饬一新的侵华日军轰炸溧水遇难同胞纪念碑广场。这里紧邻中山西路与东大街,经过修整绿化、增加照明、改造护栏等,使其成为街心广场,既可以方便居民休闲,也是开展纪念活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广场。
据介绍,自2018年开始,溧水产业集团便会同区规资分局、城建局、水务局、房产局、文旅局、街道一起,对寺桥进行更新研究,开展更新设计,充分挖掘在地文化。“老城门、开福寺、三吴故里、万寿桥,寺桥文化资源丰富。”赵晴表示,尤其是成批出土了刘宋时期的孝建四铢与二铢钱币,填补了南京地区考古空白。
为让文化得到传承和展示,项目邀请主持小西湖设计的东南大学韩冬青团队牵头,将片区定位为老城厢、新社区,以打造体现溧水老城城厢地区市井百态和烟火气息的城市更新样本,规划建设永安门遗址公园、三吴故里、钱币博物馆,同时配套社区中心、社区商业、口袋公园等。“我们坚持留改拆的方式,留下部分原居民,收储改造部分民居,引入文化展示、特色商业等,营造具有时代感的特色文化街区。”赵晴说。
在完成首开区后,下半年寺桥片区将进行管网综合整治,推动管线下地,增加天然气管道。“我们要把地下里子做好,夯实民生基础,再全面启动片区环境品质的提升。”溧水区产业集团一位负责人表示。
我市去年入选全国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后,先后发布两批次试点项目,小西湖、荷花塘、江浦文昌路、高淳老街、溧水寺桥等,均位于老城地段。从小西湖渐进式微更新,到南湖记忆的特色展示,都是老城更新的崭新尝试。近期,“江浦老城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已申报省级试点,计划将1平方公里的老城核心板块打造成文化传承保护、宜居、宜业的城市更新示范典范区。
东大建筑学院副院长鲍莉表示,在更新中,既要通过创新性的规划与设计,挖掘文化传承历史,也要处理好彰显历史、传承文化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实现有温度、有高度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