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更新,小西湖片区改造由“拆改留”转向“留改拆”——
旧院落“一院一策” 共享院落成一景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严玲田诗雨
(资料图)
9月16日,秋意渐浓。秦淮小西湖片区堆草巷33号刘家后园里生机盎然,主人刘光纪闲坐院中,与被美景吸引进来的游客刘烨军聊着城南旧事。
“有这个后花园,拿多少钱我都不搬。”刘烨军的话说中了刘光纪的心思。只见100多平方米的后园里,北侧100多年的石榴树上结满了红彤彤的石榴,院子中间是一棵50多年的葡萄,南侧是一棵60多年的枇杷树,这些都是“镇园之宝”。还有风车茉莉、枫叶、栀子花等上百种绿植花卉,小池塘里泛起阵阵涟漪。北侧墙壁设计成镂空的样式,从外面看进来也别有一番韵味。
十年前,刘家后园是封闭的,高高的围墙把里外隔绝开来。房屋始建于1935年,至今已有87年。以前讲究高门大院,后园的围墙约3米高。小西湖片区人口居住密度大,好几户居民以刘家后园北边的墙为基础,围了三面,盖了房子,一间就是一户。“屋顶、门窗都是木结构,房子又连在一起,担心发生火灾。以前半夜还进过贼,当时恨不得院墙越高越好。”刘光纪说,那时的小西湖存在诸多不足,房屋年久失修、居住拥挤;私搭乱建侵占通道,有严重的交通隐患和安全隐患;水、电、煤气等设施布局均不完善等,渐渐沦为了棚户区。
在南京启动大规模棚户区改造背景下,往后几年,很多次拆迁的消息传来,都让刘光纪等一部分祖辈世代居住在此、故土难离的居民忐忑不安。1950年,刘光纪在这里出生,1978年结婚,后来孩子也在这里出生长大。在这里住了大半辈子,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充满着辛酸苦辣。刘光纪舍不得走,“我不想走,但是国家政府有需要我也肯定走,就是守不住房子和记忆,将会成为我这辈子的遗憾。”还有一部分老邻居有不同的想法,他们期盼搬迁,希望彻底改善住房条件。原居民的声音成为关注的焦点,如何满足他们多元的意向?
城市更新给出答案!“十三五”期间,伴随着经济从“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变,城市开发告别大拆大建,拥抱城市更新。2015年,小西湖片区改造时,探索了全新的老城更新思路,由“拆改留”转向“留改拆”,“留”摆在了优先位置,实施小尺度、渐进式微更新。政府告别完全主导权,建设方、专家、居民等多方坐下来,协商着一起办。最终,小西湖片区810户居民,402户选择留下。刘光纪毫不犹豫,选择留下。
留下的院落“一院一策”,兼顾保护与提升。起初,刘家后园一半种绿植,一半种菜,长些丝瓜、苋菜、扁豆、青菜等,面积大且十分简陋。2019年,历保集团在计划更新改造方案时,请专家为后园单独设计了庭院景观,打造高低错落、四季有花、处处有景的后花园。由于地处小西湖片区的中心位置,历保集团与刘光纪协商,将北侧实心墙壁设计成镂空样式,让外面的行人可以隐约看见里面的风光。看到花园设计得如此漂亮,刘光纪不仅欣然同意,还提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想法:开一个后门,让游客可以进到院落中观赏美景。
2020年,刘家后园打开,成了“共享院落”,此后2年多时间里,整个小西湖片区也陆续打开。刘光纪家北侧院落五户搬走了三户,在改善剩下两户居民住房环境的同时,腾出的空间改造成小西湖片区设计规划师的工作室,“共生院落”让老人居住和年轻人工作同处一个屋檐下;西侧院落将一栋三层老公房改造成“平移安置房”,对片区内整体搬迁院落内的公房居民进行安置……居民搬走腾出的空间引进精品民宿、餐饮、虫文馆、顾业亮大师工作室等新业态。
看得见发展,留得住乡愁,如今,小西湖片区美丽蓝图逐渐清晰,成为全国城市更新优秀案例。近年来,秦淮全力推动棚户区、危旧房、城中村和老旧小区城市更新项目,累计改造97.83万平方米居住类地段城市更新,惠及居民3.5万户。目前,秦淮区正推动实施荷花塘、小松涛巷、大阳沟、尚书里48号等片区城市更新项目。老旧房屋改造不再是简单的物质提升,更强调“烟火气”“精气神”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