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李都
通讯员申小玉王雨雯
(资料图)
烈日当空,太阳炙烤着万物,下午2点半,46岁的李海军带着徒弟方冰骏行走在6米高的钢架步道上,仔细巡检着头顶和身侧的每一条化工管廊。近日,室外温度高达38摄氏度,两人已经“高空作业”了半个小时,全身上下早已湿透,脸也被晒得通红。
作为南京化学工业园公用事业有限责任公司管廊班的巡检员,李海军和同事们每天要在高空徒步巡检8公里,加上部分路段开车巡检,一周下来,要把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内全长66公里的管廊巡查一遍,确保300多条管廊没有“跑冒滴漏”,为园区的安全生产护航。“除了刮大风、下大雪,高空作业不安全,其他时间我们都得上,天气再热也要克服。”李海军说。
一段巡检结束,李海军和方冰骏从装在石柱上的钢架爬梯下到地面,到工程车上擦把汗、喝口水,又急忙从原路返回。记者随即跟上,虽然戴着棉布手套,依然能感受到爬梯烫手的温度。来到6米高的空中,不仅有似火的骄阳,还有袭人的热浪。“这根最粗的管道是供应蒸汽的,蒸汽管的内部温度高达300多摄氏度,管道外壁也有60多摄氏度,虽然包裹了保温棉和保温铁皮,巡检时还是要小心,以免烫伤。”方冰骏说。
从爬梯所在的2001柱开始,一直到2271柱,全长4公里,李海军和方冰骏一前一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巡检。
“巡检化工管廊,就像中医看病一样,讲究‘望闻问切’。”李海军边走边介绍,“望”就是看管廊锈蚀的情况,是否有物料或者气体漏出;“闻”就是闻味道,有些物料比如天然气、醋酸、甲醇等是有气味的,一旦有泄漏可以闻到,锁定范围;“问”就是在现场紧急联系,确认管廊输送的是什么物料,属于园区还是企业,了解详细情况;“切”就是要找到根源,用随身携带的测爆仪测出具体位置,及时反馈给园区或企业,确保第一时间安排人员抢修。
巡检过程中,李海军和方冰骏始终间隔一段较长的距离,记者目测大概有10米左右,“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马蜂。”李海军道出了原委。
夏天是马蜂活动最活跃的季节,由于马蜂会在钢架步道的角落筑窝,第一个人走过会产生振动,如果靠得太近,第二个人就会成为马蜂攻击的目标,所以两人要间隔10米以上。“但即便这样,仍有不少人遭殃,我们班组九成以上的工人都被马蜂蜇过。”李海军指着手上的伤疤说,他自己就被蜇过3次。
好在工人们自己摸索出一套“土方子”,每个人巡检都要随身携带蛇药,一旦被蜇,先口服20片蛇药、再碾碎涂抹、4小时后再口服10片,大部分情况都能自己处理,偶尔也有个别工人因为过敏,被送到医院治疗。
一路挥汗如雨,李海军和方冰骏巡检到了岳子河跨河段的管廊。“这一段管廊最难巡检,步道上方是钢架,高度只有60厘米,只能蹲着走。”李海军矮下身子,在步道内慢慢挪动,时不时从两侧探出头,仔细查看每一根管廊,偶尔用鼻子闻一闻,再掏出测爆仪检测一番。
蹲着走了30多米,李海军已是气喘吁吁,他索性趴在地上匍匐前进,身下是被太阳炙烤了一天的钢架步道。足足耗费了10分钟,两人才巡检完这段50多米长的跨河段管廊。
下午5点,气温略降,李海军和方冰骏从爬梯落地,一天的巡检工作到此结束。
“管廊是园区连接企业、企业连接企业之间的‘大动脉’,我们的工作就是要保证这根‘大动脉’安全、畅通。”李海军说,他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干了8年,带出了10多位徒弟,巡检工作虽然枯燥,但大家深知化工园区的安全工作尤为重要,战高温、保安全,一刻也不会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