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坚持摆摊提供免费茶水
(资料图片)
“茶摊奶奶”崔传面:凉茶润心,善意暖城
一张方桌,一桶凉茶,两只小碗,数盒风油精……在南京鼓楼区定淮门大街6号小区门口,有一处不起眼的免费茶水摊。烈日下,来往行人时常在此歇歇脚、喝喝茶。小小的茶水摊凉了夏日、暖了人心,成为南京这座博爱之都微小而有力的生动注脚。茶水摊的摊主是一位名叫崔传面的老人,今年72岁,摆这个免费茶水摊已有25年。老人说:“大伙喝习惯了,我不能失约。”于是,今年夏天,她带着这份坚持,如约而至。
因为尝过酷暑里的“苦”,想给大家润心“甜”
“我就在附近路段送快递,渴了就过来接一点水喝,挺好。”于宏位是一位快递小哥,从事快递工作已有5年。对他来说,崔传面摊子上那免费的茶水,是自己辛勤奔波时的一份“小确幸”,也是生活善待自己的一份心灵慰藉,“摊主想得周到,水温不冷不热,刚刚好。”
崔传面是南京金陵汽运公司的退休职工。1993年,当时43岁的她为了贴补家用,在小区外摆起了自行车修理摊。炎炎夏日,她常因为生怕错过生意而守着摊位不敢离开,每晚收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痛快地喝一大瓢水。
这样的经历让崔传面始终记忆犹新。1997年,她决定在小区门口摆个免费茶水摊,为那些和她一样在夏日里辛苦劳作的人们提供方便。
但善意的举动却引来不少争议。“那时生活条件不好,家里甚至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很多人觉得我自己家条件这么差,哪还有精力为别人着想。”有人觉得,崔传面这么做一定是为了作秀、出风头。
“我不理会他们,只要是认定对的事,就不要在意别人说什么。”崔传面始终坚守着初心。“第一年有争议,第二年争议少了,第三年就几乎没了。”她的坚守不仅化解了质疑声,更赢得了称赞与尊重。
晚上9点烧水,“那时最省电”
“往年都是7月1日才出摊,今年天热得早,我6月15日就出来了。”
每晚9点,是崔传面雷打不动的“夜班时间”。“晚上9点是一天中的用电低谷,那时候烧水电费最少,每壶水能省1毛钱。”崔传面每月退休工资不到4000元,节俭已成为她改不了的习惯。
水一壶壶烧好后,崔传面并不急于把水倒入保温桶里。她始终不忘一个细节,一个让“于宏位们”感动的细节——把水依次倒进10个水瓶里,所有的瓶盖都打开,用电风扇对着瓶口吹,给水降温。
第二天早晨4点,崔传面又开始了“早班时间”。那个时候的水温大约降到了50℃左右,她依次盖好瓶塞,开始一趟趟的送水之旅。一手一个水瓶,一次拎两瓶,家住二楼的她匆匆下楼。把放在路边的保温桶装满,她需要往返5个来回。
“最晚不过5点20分,我一定会把一切准备就绪。”她说,“清洁工、快递员、卖早点的,他们起得早,我得让他们一大早忙碌的时候有水喝。”盛夏时节,早上8点一桶水就被喝得精光,崔传面的“续桶”活儿会立即跟上。
大方增“配套”,茶叶、甘草、风油精一个不少
近几年,为了让过往行人能够喝到更为解暑的茶水,崔传面不仅在水中泡了茶叶,还放了甘草。“甘草要先煮,至少煮半个小时。”担心有路人中暑,她又特意去买了一大盒风油精和万金油,摆在小摊上供人取用。这一切,照旧分文不取。
崔传面的茶水滋润着一批人,也温暖着一座城。在她善意的举动背后,还有一群人怀揣着同样的善意。时不时地,她发现有人总是在茶水摊的桌子上主动留下几毛钱;有时,她还会收到不知是谁送来的茶叶……
“2010年,街道为老人申报了‘中国好人’等荣誉,希望用我们的举动为老人赢得荣光。”宁海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说。此后,也有不少爱心人士提出为老人购置茶叶等物资,只是都被她婉言谢绝。“实在不好意思给大伙儿添麻烦,来喝茶水的人多,我心里高兴,只要大家喜欢,我就会一直摆下去。”崔传面说。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婷婷 钱建芬/文 缪越/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