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城东超大规模商品房居住区东郊小镇,以创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为契机编制的社区营造导则通过专家评审。这部由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的社区营造导则,引入“社区营造师”,以共同营造机制设计社区营造的愿景和实施路径,在南京尚属首例。
为修这条路,一街区居民“都掏了钱”
东郊小镇位于江宁麒麟街道晨光社区,始建于2004年,至2018年全部建成,前后跨度达14年。“虽然还没有达到老旧小区标准,但是早期建成的街区已近20年,普遍存在设施老化、道路过窄、停车资源不足等问题。”江苏宝石花物业管理公司总经理李敏月介绍,品质升级、社区更新已是物业与居民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选择。
【资料图】
记者在东郊小镇采访时获悉,事实上,针对居住区公共环境的微更新近年来一直在持续:物业公司参照老旧小区改造模式,挖掘房前屋后空间,建设了一批充电车棚;绿化带泥水污染家门口道路,物业在绿化带边加建了路缘石;亭子老化,则以文化植入改造和增加休闲亭……这些改造所需费用,基本是企业自己承担。
一街区一段内部道路刚刚维修完毕,居民李桂芳告诉记者,改造前道路破损严重,大家提意见做了整修,现在晚上能放心在这里散步了。改造缘起于居民陈晨的提议,在他的带动下,平时很少联络的居民们组建了修路议事群。居民代表定期与物业和社区对接,及时向邻里反馈。由于物业资金有限,一街区居民发起投票,最终超过四分之三居民同意动用公共维修资金,再加上社区民生资金、物业投入,这条路终于在近期完成改造。“可以说,修这条路,一街区居民都掏了钱。大家在共建共治中,实现了共享。”陈晨感慨。
首个社区营造导则绘制出七大蓝图
基于社区的现状问题和微更新的实践,宝石花物业还委托南京商业地产商会编制了《东郊小镇社区营造导则》。据参与导则编制的南京互助社区发展中心理事长吴楠介绍,社区营造是指居住在同一地理范围内的居民,持续以集体行动来处理共同面对的社区生活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创造共同生活福祉的过程。因此,营造首先要了解居民需求,把公众参与纳入进来。通过开展居民网络问卷,举行居民恳谈会,全方位为社区把脉。城市更新需要各方共同参与,为此,导则编制邀请专家、规划设计、经济学者、政府部门共同会商研讨。吴楠认为,结合“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启动营造更新,绝不止是硬件上的更新,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更新人的生活方式和社区治理方式。
记者看到,导则中绘制了治理、邻里、公共空间、智慧等七大场景的营造蓝图。如,治理上以党建为引领,全面推进共同缔造委员会和多方协商议事体系建设,把社区里的能人组织起来,通过设置规划师/营造师工作室,为营造提供专业支撑,培育民间共管氛围;在商业场景上,鼓励发展微利公益性民生业态,引入缺乏的养老服务、新式书店、老字号等品质商业服务,完善生活圈;优化社区公共空间方面,推进低效用地、零散地利用,建设口袋公园、小微绿地、微花园等,植入梧桐语小客厅等文化艺术元素,让政府、公益组织、规划师、市民等多方参与共同营造。
“物业一头连着街道和社区,一头连着居民,我们希望以市场的力量激活城市的毛细血管,让居民感受到生活品质的提升,也让企业在参与的同时有所收益。” 李敏月表示。
南京将编制社区营造师实施办法
“东郊小镇的更新改造项目通过吸纳不同身份的各方主体参与,实现了片区内人居环境的改善和邻里关系的重建,这也是政府一直在鼓励和推动的。”南京市建委工程储备中心相关负责人认为,公众参与需要居民、第三方组织和社会资本的全方位参与。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传统的改造流程是政府制定方案,施工单位进场。近年来虽然增加了公示和居民议事会环节,但总体还是政府在大包大揽。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全社会都要转变观念,构建政府、社会资本、居民三方共担机制,共同参与。从陶谷新村的公众深度参与研究,到东郊小镇社区营造的探索,城市更新正从政府“要我改”向居民“我要改”转变。
记者了解到,市建委正在推动城市更新的社区营造办法和社区营造师实施办法的编制,未来,社区工作者、居民以及各类专业人士都可以成为营造师。社区营造有利于构建“多元参与、多元治理、多元服务”的机制,激发社区发展的内生动力,从而提升居民幸福感,彰显城市更新的温度。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何钢图/文
部分图片由南京商业地产商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