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过植物肉产品吗?就在两年多前,植物肉一度站在最猛烈的风口上,南京不少餐饮门店更是争先恐后推出植物肉产品……彼时,有业内人士断言,“植物肉离普通人的餐桌越来越近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如今,闹腾的湖面却归于平静。从记者调查来看,因为销量不佳、热度渐退,目前南京多数门店的植物肉产品早已黯然下架,知名超市的相关产品也仅“线上可见”,消费者只能在少数快餐店继续尝鲜。或许,植物肉从未真正征服过南京吃货的味蕾。
南京门店难觅植物肉产品
目前主流的植物肉,是指利用大豆、豌豆等植物的植物蛋白,通过特殊的工艺,生产加工成类似动物肉品的口感、味道或外观的食品。
2019年下半年,植物肉概念在国内盛极一时。国内企业争相进入赛道试水,资本市场上的融资紧锣密鼓。就南京市场而言,植物肉企业与知名快餐公司、奶茶品牌、零食企业的合作遍地开花,各路玩家推出的植物肉产品层出不穷,消费者可以在门店买到59元的“别样牛肉美式酸辣大卷”、25元的“未来牛肉芝士堡”及20元的“麻辣植系牛肉”等,不少新品都是瞬间销售一空。某快餐连锁品牌透露,植物鸡肉汉堡上市仅5天,已经售出超10万份。南京吃货于敏回忆,“当时买一份植物肉汉堡,是要拼手速的。”
不过,植物肉的热度“来得快,去得也快”。昨日,记者探访了南京多家餐饮门店和线下超市。一家快餐店内部人士透露,“植物肉汉堡早已经下市,因为卖得不好。”在另一家超市,工作人员则一脸惊讶“什么是植物肉”,此前这家网红超市因销售多款植物肉产品,而吸引诸多南京年轻人打卡。
更多超市则选择让植物肉产品仅“线上可见”。记者在几家超市线上购物平台看到,牛肉条、帕尼尼、肉派等植物肉产品在售,但在线下门店难见踪影。工作人员解释,“如果销售不是特别理想,可能不会在线下大面积铺货。”
植物肉品牌在线上渠道的销售同样受挫。此前大张旗鼓入局植物肉的多家上市公司,近期也被传出相关产品停产、网购页面无显示等消息,部分新锐品牌同样销量平平。
事实上,记者昨日兜转一圈,仅在南京一家连锁快餐店找到植物肉汉堡。据介绍,该款产品于两个月前上市,店员表示“目前卖得还可以”。
价格、口味掣肘行业发展
植物肉概念在国内市场飘荡数年,为何整体消费数据仍然乏善可陈?
对植物肉来说,摆在第一位的事情还是能否“骗”过消费者的舌头。从记者实地体验来看,虽然植物肉品牌宣称全方位模拟真肉口感,但与真肉相比,其口味稍显逊色,少了真肉的嚼劲和紧实。从价格上来看,记者购买的植物肉牛肉汉堡的价格为26元,而同样大小的汉堡价格多在20元以下。
记者注意到,将植物肉成本控制到与普通肉类相同,一直是业内的目标。此前,珍肉(北京)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珍肉)创始人吕中茗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植物肉仍处于规模的爬坡阶段,相比动物肉产品,目前植物肉并无价格优势,可能行业还需一两年才能迎来成本拐点。
业内人士透露,植物肉的目标群体以年轻人和素食者为主。一方面,人们对肉的口感、风味期待很高,这对植物肉品牌的制作工艺及背后的科技含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植物肉的口感需求还远远没有达到国人的要求。另一方面,有舆论也指出,目前市面上的植物肉几乎完全由分离的提取物、浓缩物制成,并含有大量添加剂和防腐剂,和大多数引发健康风险的垃圾食品一样都属于超加工食品。消费者对于“健康牌”,并不买账。
“植物肉是没有灵魂的肉”、“想不出来要吃的理由”,采访中不少南京市民直言,目前购买植物肉产品,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尝鲜、跟风以及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很难发生二次购买。
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会长于学荣也分析,“对于市面上的植物肉产品,消费者主要是好奇心作祟,真正尝鲜后,一旦发现口感不能接受,相关产品受到冷落也是情理之中。”
“餐桌上的革命”为时尚早
“植物肉在国内食品行业的渗透率只要达到5%,就已经是千亿级别市场了。”而“植物肉发起餐桌革命”的畅想能否成真,首要自然是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由于目前国内植物肉行业尚且稚嫩,其产业链上、下游均有优化空间和机会。
从生产端来看,植物肉市场存在技术壁垒,解决技术壁垒的目标就是把植物肉做得更好吃、更方便、更具性价比,让消费者更快接受这一新兴“肉食”。
从销售端来看,丰富植物肉种类、打造消费场景,同样是其能否破圈的关键。这两年间,植物肉品牌正与越来越多品类发生关联,已经不仅局限于汉堡肉饼,而是也成为饺子馅、丸子馅和意面肉酱等。
记者注意到,虽然植物肉热度降温,但不少新锐品牌仍在坚守、进化,试图完成消费者教育。在南京一些餐饮门店上演“撤退”之际,也有部分渠道迎难而上,对植物肉“落子”布局。
于学荣表示,随着技术不断完善、人们消费观念改变,植物肉行业发展空间仍然值得期待。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江芬芬
![24小时热点](http://www.djxww.com/static/images/t019577f7bed1786a9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