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 干货 消费 评论 学院 滚动
风投 科技 创业 业内 要闻
焦点关注:江豚科考,保护“微笑天使”的家
发布日期: 2022-09-21 08:40:57 来源: 南京日报

6省市同步启动分段进行,装备升级

江豚科考,保护“微笑天使”的家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丽华


(相关资料图)

9月19日,2022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在长江流域各个江段同步启动。这是长江全面禁捕后首次流域性物种系统调查,涉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等省(市)。

长江江豚已在地球上生存了2500万年,被称作长江生态的“活化石”和“水中大熊猫”。2017年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下降到1012头,种群极度濒危。2021年长江江豚由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升为一级,“微笑天使”的身影越来越难觅。

随着长江大保护的深入推进和长江“十年禁渔”的全面实施,人们越来越重视和关心这个古老物种的处境——保护长江江豚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一场无声的保卫战已然开启。

三十年来减少六成,

水文情势大变是非正常死亡主因

“看!江豚!”近日,在鼓楼滨江风光带上,胡先生正带着10岁的儿子拿着望远镜观察长江江豚,眼尖的孩子率先看到了长江江豚,不禁欢呼雀跃。

他们关注的江豚是长江现存唯一的鲸类动物,是长江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示物种。江豚平均寿命30龄左右,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和鄱阳湖、洞庭湖及支流尾闾。它们与人类一样是哺乳动物,用肺呼吸,过一段时间就要浮出水面进行气体交换。平时多在沙洲洲头或洲尾、江湖交汇水域、汊江水域或近岸水域活动觅食,南京段的江豚主要在梅子洲、新济洲、子母洲等周边区域活动。

上世纪90年代,长江干流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尚有约2550头,2006年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约1800头,2017年下降到1012头,其中干流约445头,鄱阳湖457头,洞庭湖110头。近年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大幅下降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其极度濒危的状况没有改变。生态环境修复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在此期间,涉水工程、交通航运等影响长江江豚栖息生境的负面因素仍长期存在。此外,长江水文情势发生重大变化是长江江豚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鄱阳湖枯水期和特枯水位时间提前,持续时间延长,导致长江江豚意外死亡的风险大大增加。

人们不愿意看到长江江豚“朋友们”的故事重演:2007年8月8日,“长江女神”白鱀豚被宣布为功能性灭绝;2022年7月21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全球濒危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宣告白鲟“灭绝”。为了不让长江中现存唯一的鲸类动物重蹈覆辙,保护长江江豚迫在眉睫。

建立10个保护区,

保护长江江豚的“家”

保护长江江豚,最重要的就是保护好它们的“家”。

“长江江豚没有长距离洄游习性,栖息地就是它们的‘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蔺丹清说,就地保护是最主要的保护方式,这在2016年原农业部发布的《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2016—2025年)》里有明确体现。文件提出“以长江干流及两湖就地保护为核心,加快推进迁地保护,加大人工繁育保护力度,着力做好遗传资源保存”等全方位、多层次的保护原则。

目前,全国范围内已建立10处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新建湖北何王庙湖南集成垸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升级安徽安庆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在长江江豚栖息地,定期组织开展长江江豚科学考察,掌握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和分布特征,跟踪评价长江江豚栖息地状况,科学评估水环境质量、人类活动等因素对长江江豚的影响。

“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2014年,保护区自南京长江大桥至长江新济洲与安徽交界水域。虽然相对比较年轻,但其是唯一在主城区附近且能够为市民近距离观看江豚提供条件的保护区,具备豚类保护、救治、科研、科普、宣教等功能。保护区的建立对加强长江干流豚类的就地保护,保护好长江南京段的白鱀豚、长江江豚以及其他长江珍稀鱼类及水生态环境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蔺丹清说。

南京已经连续19年实施人工增殖放流,连续21年实行禁渔期制度,并于2021年开展十年禁渔行动,完成了2675名渔民全部“转产”上岸。今年8月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与安徽省马鞍山市、江苏省镇江市协同立法保护长江江豚,这将为江豚休养生息、代际繁衍提供优良的栖息环境。

除了就地保护,有时候还会针对抢救性保护的需要开展迁地保护,让江豚“搬家”,去更适合的地方。2021年农业农村部组织实施了最大规模的迁地保护行动,先后从人工繁育群体规模较大的湖北天鹅洲长江故道迁地保护区,向7个迁入点输出长江江豚19头,年底又从铜陵淡水豚类保护区向天鹅洲迁入2头,优化种群结构,降低遗传退化风险。

长江江豚的每一次迁地、每一个步骤都必须小心翼翼。备选的长江江豚起水上岸后需要进行形态测量、测心率、做B超、采血、采粪便等健康检查工作,经过严格的筛选才会进入到“新家”。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先后在湖北天鹅洲、长江新螺段、湖北何王庙/湖南集成垸、安徽安庆、安徽铜陵建立了5个长江江豚迁地群体。

在保护珍稀物种上,人工繁育也是重要方式。2005年武汉白鱀豚馆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成功繁殖世界上首例淡水鲸类,截至目前共有4头长江江豚出生并存活。“但其实这是人工环境下的自然繁殖,真正的人工采精、授精的全人工繁育方式还没有突破技术瓶颈。因为江豚作为哺乳动物,又在水里生活,人工操作具有一定难度。”业内人士说。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会加强科学研究,利用海洋馆等场馆设施,联合建立科研攻关团队,加快开展人工繁育研究。

科考装备升级,

为保护奠定基础

要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科学考察是基础工作,以此来科学分析江豚致危因素和保护措施效果。

刚刚启动的第四次长江江豚科学考察,范围包括长江干流中下游段约1600公里江段,洞庭湖、鄱阳湖湖区及部分长江支汊。科考队专家成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凯介绍,考察具体将采取“先干流、后两湖”的分段同步考察方式,不同于以往的“一支队伍干到底”:“长江中下游干流的考察,从宜昌到长江口,一共安排了4支考察队伍。其中长江江苏段是从苏皖交界的新生洲一直到长江口,包括了江苏和上海两个省市,考察计划预计用时8天,考察队伍超过30人。”

据悉,长江江豚平时多在晨昏活动,早晚有两次活动高峰,傍晚活动最为频繁,这也是考察的最佳时机。长江江豚出水呼吸潜水时间在十几秒至几十秒,有时也可以达1—2分钟。

通过本次考察,将全面掌握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分布和栖息地环境现状,整体评估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结构及变化趋势,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长江江豚保护方案提供依据。此次考察的主要内容包括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及分布,以及栖息地环境质量调查,包括岸带环境、航运、水工建设、水下噪声等。“这些对江豚的生存会有一定影响。江豚通过声呐进行定位,发现猎物后向前猛冲进行捕食,所以水下噪声会对江豚产生干扰。”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鲸豚类专家陈炳耀是本次科考队江苏省工作小组的技术组组长,他介绍,本次考察将水下噪声作为重要的生态影响因子之一,评估长江航运发展对长江江豚等水生生物的影响。与2017年相比,相关环境及噪声监测的位点增加了一倍,监测力度大大加强,将为在江豚重要栖息地开展船舶限速限航措施提供有力支撑。

相较于2012年和2017年已开展的2次流域性长江江豚科学考察,本次考察在整体考察设计和新技术运用上也有了更多升级,例如运用影像辅助观察系统,连续对考察水域实施同步拍摄,加上后期人工智能AI识别技术的辅助,可以同步记录长江沿岸带生境、岸线、航运等环境信息,对目视考察的结果进行有效补充。

24小时热点 精彩推荐
资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