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 干货 消费 评论 学院 滚动
风投 科技 创业 业内 要闻
【世界独家】明清民居“活化石”荷花塘深化方案,保护对象从16处增至34处
发布日期: 2022-07-14 05:28:52 来源: 南报网

强化明清织染类作坊建筑的保护与展示,对重点补充丝织手工业相关历史文化价值的再认知;增加历史街巷分类保护名单,增加第五立面保护控制要求。12日,南京市规划资源局对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深化方案进行公示,与上一轮征询意见相比,增加了不少内容。

荷花塘更新补充两点保护原则

荷花塘地块位于老城南门西地区双塘街道,东至水斋庵、磨盘街、中山南路一线,南至城墙,西至鸣羊街,北至殷高巷,总面积12.56公顷。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是我市公布的11个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是南京明清时期丝织手工业区的典型代表,也被誉为明清民居“活化石”。是老城内现存历史格局最清晰、传统风貌最完整、历史遗存最丰富的明清传统住区。


(资料图)

2013年及2017年,《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南京市主城区(城中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秦淮老城单元》先后编制完成并获市政府批复实施。在该规划指导下,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一批历史建筑、不可移动文物(含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得以公布和升级,保护对象数量不断增加,保护要求不断完善优化。街区局部已实施保护更新及环境整治,街区功能与风貌环境有所改善。但街区空间环境未得到整体改善,仍存在物质环境加剧老化、相关设施配套滞后、传统风貌保护力度不足等问题。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0平方米,消防安全隐患较大,身在老城生活条件却与其他区域差距明显。

2021年,荷花塘地区作为居住类地段更新试点列入全市首批13个城市更新试点项目。基于今年5月10日至5月19日《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再生规划设计方案》公众意见征询情况,此次规划资源部门对现行保护规划进行局部优化和深化。

现行保护规划认为该街区是“反映南京明清时期传统住区的典型和杰出代表”。本次深化方案提出“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是南京明清时期传统住区和丝织手工业区的典型和杰出代表”,拟重点补充丝织手工业相关历史文化价值的再认知。

荷花塘丝织手工业历史地位重要,其发展变化印证了南京明清至民国时期传统手工业发展由盛转衰的时代缩影。明清时期,江宁为江南三大丝织中心之一,而荷花塘地区则是民间丝织手工业的主要聚集区。据《南京缎锦业调查报告》,民国二十五年营业的缎号尚有54家,织机共1430张,以魏广兴规模最大,荷花塘地区织机数占总织机数三分之一。

荷花塘地区传统民居由于生产需要,长久演变形成面阔狭窄、多进穿堂式、小院落、结构简明、外观朴素的建筑特点,前宅后坊式、前坊后宅式和前店中宅后坊式等的总平面布局形态应运而生。据相关资料,现状南京明清织染类作坊建筑尚存9组,其中6组均在荷花塘。如高岗里18-20号,是晚清进士魏家骅故居,其创办魏广兴,产品畅销全国。高岗里39号,曾经是“王春发”记织锦作坊,其建筑是前宅后坊的典型代表。

方案提出,现行保护规划提出保护历史的真实性、保持风貌的完整性,合理利用、永续利用原则。本次深化方案在现行保护规划的基础上,立足于即将开展的保护更新实施工作,补充两点保护原则,即延续历史功能,坚持传统居住功能主导、避免过度商业化。其次是坚持民生设施提升、坚持保护建筑修缮优先,引导传统民居合理保护更新。

保护对象从16处增加到34处

荷花塘片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本次重点保护对象包括历史街巷、传统院落空间、各类建筑遗产、历史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等。保护对象在已公布保护名录基础上只增不减。

重点保护街区鸣羊街、殷高巷等15条历史街巷以及传统院落格局。建筑遗产包括7处文物保护单位,13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民居),8处历史建筑,以及传统风貌建筑。历史环境要素包括古井10口、其中6口已公布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建议保留的老(大)树52棵。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法定保护对象总量由现行保护规划中的16处增加至34处。

如清代刘芝田故居,殷高巷14号,原是清廷钦差大臣刘瑞芬住宅。其曾作为钦差大臣出使多国,因此老南京人又把这处老宅称作“刘钦差九十九间半”。刘芝田故居现仅存6个院落,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旧居有门厅、轿厅、大厅以及数进楼房,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在街巷保护上,较已批复保护规划优化了街巷起止点,更新部分街巷的年代,增加了五福里(明代,129米长,3-4米宽)、水斋庵三五巷(清代,105米长,3-5米宽)。严格按照地籍落实历史街巷边界,针对历史街巷保护状况的差异、优化形成分类保护要求。

对于历史建筑,鼓励活化利用。在保持原有外观风貌、典型构件并满足结构消防等安全要求且不影响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加建、改建、添加设施等方式适应现代生产生活需要,并提升消防、无障碍、绿色节能等性能。积极促进民居类传统风貌建筑有机更新,结合建筑原有形制结构、材料,运用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推动绿色化更新改造,改善内部空间品质,合理增设厨卫设施、适老化设施等,提档升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传统民居的宜居性。

方案还增加第五立面保护控制要求。保护体现街区历史格局与风貌的屋顶界面,鼓励使用传统建筑材料,禁止滥用彩钢保温板、现代机制瓦等与周边建筑不协调且不符合传统建筑风貌的建筑材料。

沿城墙道路宽度降至 6 米

在交通方面,现行保护规划城墙北侧新建道路 ( 城墙南路 ) 位于南京城墙保护范围内,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明城墙保护规划》" 不得在保护范围内开辟环城墙的车行路线 " 的保护要求存在冲突,建议该规划道路北移至南京城墙保护范围外。原规划 12 米道路宽度对街区建筑拆除较多,不利于街区格局保护,建议将红线宽度由 12 米调整为 6 米,东向西单向通行。

在高度控制上,严格控制新建建筑高度,新建建筑檐口高度不超过 7 米。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建筑面积只减不增,鼓励风貌质量差的建筑改建增容,提高生活居住水平。由于街区现实情况,对绿地率不做具体要求,鼓励增加口袋绿地。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何钢 图/文

示意图:市规划资源局公示图

24小时热点 精彩推荐
资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