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 干货 消费 评论 学院 滚动
风投 科技 创业 业内 要闻
全球新消息丨浦口响堂:一朵栀子花 满村“共富”香
发布日期: 2022-09-22 07:39:32 来源: 南京日报

“大道向前·共富体验官看振兴”大型融媒体行动来到浦口响堂


(资料图片)

一朵栀子花 满村“共富”香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鲁舒婷 通讯员孙良梅

上周六,浦口响堂村的栀咖啡店里,大厅和门外庭院都坐满了人,“365号,请取单……”前台的3名服务员或做咖啡,或收银,忙得团团转。自早上到店后,他们手上的活儿就没停下来过。“人太多了,现在节假日村里停车场都找不到空位呢。”服务员笑着说。

老山脚下的响堂村,原属浦口老山林场,后划归江浦街道华光社区,三面环山一面抱水,至今还保持着30多年前的风貌,鸡犬相闻、炊烟袅袅。这是一个“年轻”的村落,直到上世纪50年代,才有林场工人在这里聚居,这也是一个“年迈”的村落,与国内大多数“空心村”一样,它的生命力仿佛随着那些外出务工的年轻人慢慢消失,留下来的人则靠着伐木卖树补贴家用。

后来,村民们又开始种植栀子花。“与伐木卖树相比,一束五朵、一天最多可卖十多块钱的栀子花,让村民看到希望,也成为响堂的特色产业。”江浦街道华光社区党总支书记杨晓玲告诉体验官、南师大研二学生张梦蔚,很长一段时间,每年端午前后,充斥着整个村落的栀子花香,成为响堂人的“嗅觉记忆”。然而,栀子花的花期只有一个多月,仅仅依靠栀子花,响堂的未来也不能“常开长盛”。

“卖栀子花,就像以前我们卖葛根粉、黄精、桃胶一样,都是‘大山的馈赠’,但我们不能一直‘靠山吃山’,得想一条出路啊!”院子里,今年95岁的村民钱德胜,一边摇着蒲扇,一边跟体验官说着自己的想法。

钱德胜的“担忧”与浦口文旅集团不谋而合。2020年底组建的文旅集团,领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打造“不一样的响堂”,如何才能不一样?

机遇,出现在去年端午节。彼时,南京市委宣传部“我们的节日”选择响堂作为端午文化传承基地,举办了第一届栀子花大会,响堂迅速成为“流量担当”,不仅让游客纷至沓来,也吸引了思想前卫的精英大咖。

文化,让这个村子不一样了,也让浦口文旅集团看到了未来,当即决定启动“响堂计划”。通过文艺赋能乡村,让艺术家、设计师、品牌主理人等对乡村要素进行解构和重塑,让乡土文化与艺术因子激情碰撞,将传统物产融入时尚业态,探索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南京“行走的文化名片”陈卫新、南大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胡友培、打造莫干山网红民宿的奥地利设计师GencoBerk……这些人被邀请成为新村民,对这里的一花一草精雕细琢,让响堂文化内涵被无限挖掘放大。

新村民入驻,老村民的共富之路也就此开启。外来媳妇孙娟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她把老宅租给了浦口文旅集团,一年仅租金就10多万元,自己成为解说员,还在大马营当起了接待,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就连栀子花也迎来了新生。去年端午,响堂与华润苏果达成合作,在苏果超市可直接购买栀子花及周边产品。今年端午,定价16.9元的栀子花上线“叮咚买菜”,一周时间,由23户村民供货的2万把栀子花,通过冷链物流被分销到上海和杭州,每批货都在上架一小时内被抢购一空。而作为公益活动的一部分,栀子花义卖所得,让远在四川省凉山州、甘肃省武威市的乡村小学有了篮球场和塑胶跑道。

杨晓玲对体验官展示了一组数据:几年前,响堂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两万元,如今已经超过四万元,去年村集体收入更是突破2000万元,而栀子花的亩均效益也比往年提升约30%。

“乡村振兴的春雨洗去了响堂的‘旧色’,而文化赋能则让村民从物质和精神层面冒出‘新芽’,并逐渐盛放。”浦口区文旅集团响堂建设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刘青说。

24小时热点 精彩推荐
资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