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 干货 消费 评论 学院 滚动
风投 科技 创业 业内 要闻
天天视点!汽车“盲订”蔚然成风,是否该刹车?
发布日期: 2022-07-08 05:25:39 来源: 紫金山新闻

“人生就像一个盲盒,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这句改编自电影《阿甘正传》的经典台词也可套用于如今的车圈。

众多厂家在推出新款车型时,仅仅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产品的优势和卖点,车主在看不到成车的情况下,交付几百元甚至万元的订金,获得优先提车、送保养、装饰礼包等权益。业内人士提醒,车主需理性选择汽车“盲订”,审慎考量潜在风险。

“盲盒卖车”蔚然成风


(资料图片)

7月5日,某汽车企业的产品说明会上线,同时定位纯电数字豪华旅游车的新车开启“盲订”。该车售价区间为60万-80万元,“盲订”意向金为1万元,预订权益包括车模积木、限时充电额度礼包、优先交付。

所谓“盲订”,是指在车辆没有公布售价时,消费者仅凭车企提前公布的部分产品信息就交付订金选择购车的情况。由于尚不清楚完整的产品信息,消费者缴纳的订金金额往往不高,大多是几百元至上千元不等,但这家车企的订金达到万元,突破行业天花板。

记者从官方小程序了解到,目前车企通过视频和图片,透露车身尺寸、新车搭载前后双电机、搭载自研驾驶辅助系统等信息。公司将在8月成都车展期间公布售价和详细配置,新车于今年年底正式交付。

“现在车企都是这种玩法了吗?”对于车企“盲盒卖车”,市民张强相当惊讶。家中的燃油车已开了近10年,他想再买辆新能源电动车,没想到如今不少心仪的新车都无法看到实车,车企往往发布新车预告图后,便开启“盲订”,很多都要半年以后才能提车。

事实上,“盲订”已成为新锐造车品牌市场营销的主要方式之一。车主先交纳意向金即“小订”,等实车到店之后,车主再交纳一笔数额较大的“大订”,等到最终产品到达经销商处,车主再支付尾款提车。

“注水”营造虚假繁荣

在江苏新高的律师事务所律师杨阳看来,消费者购买普通盲盒,更多的是享受拆开盲盒时的惊喜,与之不同,消费者选择汽车“盲订”,一方面是出于对品牌的信任,另一方面是希望获取更多的购车优惠和购车权益。一般而言,对于“盲订”用户,车企会给予一定的优惠或福利政策,比如送保养、装饰礼包、订金抵扣整车价格等。另有一部分消费者,则是冲着早点提车而去。

杨阳指出,从法律层面上讲,订金不是一个规范的法律概念,它不具有定金的性质。所以,不论车企是否向消费者提供其可以随时退款的权利,消费者在与车企达成实际成交前,都可以随时主张退款。当然,如果车企出现延迟交付等违约行为,消费者也无法主张双倍返还订金。

不难发现,热衷于“盲订”营销的多为新能源车型,在一次投资者交流会上,国内某知名车企高管亦直言,在软件定义汽车时代,消费者更在意汽车未来有多少能量,而不会在意此刻车上的功能,“智能电动车时代,交付只是个开始。”

这也不难理解,“谁能想到,从知道这个车到订车,就用了一个发布会的时间”“先预订总是没错的,无条件支持”等留言在车企APP中比比皆是。

对于厂家而言,“盲订”也可视为“粉丝经济”背后的试探,它考验消费者的忠诚度,展现了粉丝对品牌的黏性。同时,它也在试探这款新车究竟关注度有多高,如果市场预期较好,可以选择高档位的车型定价,如果市场反应冷淡,则可以选择低档位的车型定价。

记者注意到,早期仅有头部企业试水“盲订”,目前一些品牌力一般的车企则借此“浑水摸鱼”。厂家启动“盲订”后,往往“30分钟订单数突破1万”“4小时订单破两万”“每2秒就达成一个订单”等喜报也纷至沓来。

记者接触的知情人士透露,“盲订”并不等同于实际订单,大家都心知肚明,因此喜报上的数字有极大水分,真实“盲订”单量可能一半都没有,却营造了“虚假繁荣”的表象。

昨日,有销售人员就致电记者,“‘盲订’意向金随时能退,不妨先订一辆”。

多款新车交付“翻车”

打开盲盒,收获的可能是惊喜,也可能是惊吓。事实上,此前参与“盲订”的多款新车,就在交付时“翻车”了。

有媒体报道,去年4月,宁波一名车主订了一辆尊享版新车,等了一年多时间终于提车。但他发现,原本承诺的电池供应商,实际交付却变成了另一家。对此,涉事汽车门店工作人员解释称,当时该车主属于“盲订”,所有配置以交付为准。

记者在市面上的“盲订”新车商品页面上,都能找到类似的小字提示,“最终交付产品与图片及描述可能略有差异,最终以交付产品的实物为准。”

在黑猫投诉平台,记者以“盲订车”为关键词搜索,共出现120条投诉。众多车主掩饰不住内心的失望,有的是厂家承诺“盲订”优先提车,却难以兑现,身边非“盲订”车主都拿到了车,自己的车仍然遥遥无期;有的是车企虚假宣传,明明电子版配置表标明有车联网功能,提车后发现没有。

杨阳表示,车企为了营销,前期宣传的购车权益界限模糊,致使后续消费者因无法享受权益而引发维权纠纷。“盲订”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车企能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者获取最大的优惠和权益,这是我们都乐于看到的“双赢局面”。反之,如果无法达到用户预期,车企品牌受损、口碑下降。因此,提醒车主需理性选择汽车“盲订”,审慎考量潜在风险。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江芬芬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4小时热点 精彩推荐
资讯新闻